公车费用近半昭示了什么?
希望知名高管多点 健康创富能力
法律不要给人留下误解的空间
“化装”公游
自行车纳入公交体系 值得期待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1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公车费用近半昭示了什么?

黄春景
 

7月11日,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成为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数据显示,审计署2010年“三公”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费近617万元、公务接待费865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7月12日《新京报》)

作为“三公问题”之一的公车问题,积弊饱受社会公众诟病在所难免,这次审计出来的“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又再一次成为关注焦点。“三公”支出中公车费用近半昭示了什么?在我看来,公车改革虽说“开弓没有回头箭”,但迄今我们看到的公车消费顽疾依旧未愈,急盼华佗妙手回春,将公车改革引入正轨。

据我所知,在绝大多数国家,对公车的配备及使用都有非常严格的范围。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近一两年德国、法国都曾出现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辞职的事情。反观国内,公车私用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单位公车俨然成了一些干部的私有财产,接送老婆孩子、外出游玩、远程探亲、娱乐消遣,包括汽油、修车、过路过桥费用,甚至其家属私用公车造成车辆毁损等,全是公款买单。公车消费这一“大漏洞”之所以难补,源于目前的公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公车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却难见效果。每次喧哗之后,公车不但没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豪华,私用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看到,新一轮的公车改革,一方面是试点地区宣称的交通费用大大下降,为国家为人民节省了大笔的开支,车改是成功的。另一方面,以媒体、专家和网民为代表的民众却发出种种质疑,称车改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结果是官员收益越来越多,官员两头都得利……

其实,我们并不缺少公车改革的方法,真正缺少的是自上而下的决心和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大权力运行下的“阳光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从已有的公车制度改革模式屡屡招怨来看,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触碰特权。

此次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无疑是一个警示的信号,暗暗发力且在呼唤公车改革提速增效。

让人欣喜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向“三公消费”亮剑,治理“三公消费”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最近财政部印发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首次将公务用车纳入政府预算决算管理,算是一个较大的进步。眼下,公车改革方式方法不缺,缺的是决心和勇气。只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某些官员的“既得利益”,遏制公车消费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