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徽墨治病始三国
2011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传奇:徽墨治病始三国

张亚琴 朱玉婷 整理
 

关于墨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三千多年前,有位妇女在河边淘米,一块松炭漂进了她的洗米箩内,回家熬粥时也没有发现这块松炭。她端了一碗黑漆漆的粥给丈夫吃,丈夫生气地把粥泼在她身上,衣服被染成了黑花朵朵,洗也洗不掉。从此,夫妻二人看着衣服上的黑渍入了迷,经过反复实验,创造出一块“米粥墨”,于是先人中有人从这段故事断定,中国创造的第一块墨,就是这块米粥墨,但这故事很多人不信,也不知是何人编的。

但有一点,墨的发明和改进与我国汉字、造纸业的创立、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本版,就撷选几个关于墨的故事和传说,以飨读者。

锭数最多的徽墨

在徽墨厂有一套锭数最多的徽墨及其绝版墨模在吸引着众多参观者,这套徽墨就是由64锭徽墨组合而成的大型集锦套墨——《御园图》徽墨。

说起这《御园图》徽墨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清朝年间,休宁胡开文墨庄老板结交了一个歙县雄村的朋友,他的名字叫曹振镛。这个曹振镛当时在京城出任工部尚书。有一天胡开文墨庄老板接到曹振镛从京城寄来的一大包书信,拆开一看,除了一张信笺外,其他都是一张张工笔勾描的图样。待他读罢信笺,方知是曹振镛特意找人绘了北京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六十四处佳景图,供他刻模制作一套新墨,并写道:“此举若成,定能使家乡徽墨插翅远翔也。”

胡开文墨庄老板阅罢,心中大喜,立即差人制作。当中最关键的是刻模工序。老板考虑再三,最后把这一刻模任务交给了墨庄作坊里最熟练的刻模工——哑巴艺人。

哑巴艺人接受任务后,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六十四张从北京来的图样在他手中一张一张翻来覆去摆弄不歇,那展翅欲飞的凤凰,那栩栩如生的游龙,那山清水秀的园林,那雄伟秀丽的楼阁,每一处小景都是那么优美,那么恰到好处。多少年来,人们欣赏、介绍这套《御园图》徽墨的时候,总忘不了要介绍这位可敬的哑巴艺人。

这两套《御园图》墨模来之不易,成了传世之宝。现在《御园图》墨模一套存放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另一套仍在屯溪胡开文墨厂珍藏。

能治病的徽墨

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有在墨中加人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其坚如防”,一时官宦人家和文人士大夫竞相争用。至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便秘等,广受百姓欢迎。明清两代,药墨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身边亦常有墨锭,以备急用。而药墨确实也医治过不少人的疾病。后人又有以墨与其他药物制成的成方,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

传说在宋太祖时,宫殿里有一位名医。那天一位大臣夫人来看病,一近案台就被他案几上的墨熏得呕吐不止的事情发生以后,他就天天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天,他缓步走近药橱,为病人取阿胶时忽然灵机一动:既然我这种阿胶里可以按我的需要添了几味中药一块熬制,我用的墨又何尝不能如法炮制呢?一时间,他高兴得几乎是小跑步地来到案前,抽出笔管,匆匆疾书一纸,差仆人送给宋太祖赵匡胤。不久,一盒根据太医开出的添加药方特制的药用墨就摆在了他的案几上。从此,再没出现病人闻墨呕吐的现象了。

胡天注也曾创制八宝五胆药墨,而有着“江南药王”之称的胡雪岩,看好八宝五胆药墨的发展前景,决意帮助胡天注的后代将这味良药发扬光大。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先将药墨推荐给左宗棠,又经由左宗棠引入皇宫,成为贡品。据说在慈禧太后西行避难时,背上生疮毒,就是靠此药治愈。因此,八宝五胆药墨与云南白药、漳州片仔癀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奇药,药墨的身价倍增,被誉为“金不换”。

墨池毁墨

胡天注在世时亲自主持析产,安徽休宁县城的老店由次子胡余德(1762年~1845年)继承。据传,到了胡开文墨业的第二代胡余德时期,造出一种墨,在销售时,曾对外宣称此墨无论在水中浸泡多久都不会溶化散色,引得许多人慕名前来购墨。

须知鲜有人会舍得将价值不菲的好墨浸在水中试验,故此墨是否真的不会溶化散色一直无从验证。谁知有一日,一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时,购买了一布袋这种号称不溶化不散色的墨,在过河时这位先生不慎摔了一跤,连人带墨都栽进河里。上岸后,先生的背竟被染成一片漆黑,他慌忙打开袋子查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经溶化。

游学先生非常生气,他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胡开文墨店,并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墨业当下连声道歉,并以一袋“苍瑰室”墨赔偿。不仅如此,胡开文下属各店各坊,更是立即停制停售这种名不副实的墨,同时以高价买回。不合格的墨全部被倒入休宁城外的一座池塘中,传说这池塘也因此变成了“墨池”。

能吃的徽墨

皖南徽墨酥,看起来像书房好墨,尝一口甜醇香酥,为当地传统特产。要问这酥的来历,得听一段有些惊险的故事。

相传唐朝末年,中原战乱连年,河北有位叫奚廷圭(后赐姓李)的制墨高手,漂泊到了江南。当时“南唐”皇帝李煜爱好舞文弄墨,对笔墨之类很是讲究,他把奚廷圭请来,安排在徽州造墨。

不久,北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北方,又跨过长江,灭了南唐,李煜被北迁到宋朝都城汴京。谁知这位“降王”痴心依旧,看到书房缺墨了,习惯地派人来徽州取墨。“王府总管”是宋朝派的,知道“降王交通外地、私取贡物”的分量,就布下罗网,准备获得“物证”。

徽州的奚廷圭这时也非常为难,墨坊里驻有宋朝的督贡官,私取贡物,罪犯天条,叫来人空手而回又对不起老主人。思忖之际,对面新开的糕团店传来了诱人香味,过去一看,那新捣的“黑麻馅”同墨坊里的“墨料”一模一样,心中有了底。他取来“墨模”,借了麻馅,印了批“墨锭”交来人带走。后来,李煜果然逃过了这一劫,而徽墨酥的香味,也飘扬在汴京了。

现在,走皖南、游徽州的人,仍能尝到黑芝麻、百花蜜调制的脱壳“徽墨酥”,听到这流传已久的故事。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