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笔和砚出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墨。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这可以看出,周宣王时期才有了人工墨的历史,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
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州的绩溪县、屯溪区、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其生产时期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声名鹊起,则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可真正起始,是在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因为之前徽墨的名称是 “新安香墨”。 张亚琴
安史之乱的逃亡墨工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这场耗时数年的战争,让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而易州墨工奚超父子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们逃到江南歙州(古时所辖地域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宋代改歙州为徽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
有才情而无治国之能的南唐皇帝李煜,填词作画时,砚中盛着的,正是安徽地方官送来的奚氏父子创制的奚墨。由于奚氏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李煜视为珍宝,于是任命奚超儿子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
据说是奚氏父子选用松烟一斤,珍珠、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杵十万杵,才制成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好墨。不管如何,歙州李墨就此名扬天下,当时民间都流传着“黄金易得,李墨难获”的说法,而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宋代用徽墨成潮流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印刷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个文化高潮,尤其是宋室南渡后。
当时,每年临安(今杭州市,是南宋首都)的科举考试直接拓展了徽墨的市场。这时的徽州地区,制墨业已步入“家传户习”的阶段,仅官府每年就要向朝廷进贡“大龙凤墨千斤”,而要满足文人墨客、莘莘学子的用徽墨则要逾万。
到了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时,“徽墨”之名便正式诞生并迅速风靡临安,“徽墨”遂成了墨的代名词。
徽墨的潮流还要得益于一干文人,首推宋徽宗。他虽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天赋,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名传千古。他喜欢墨又懂制墨,还亲自实践,自然推动了徽州制墨业的发展。此外,还有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制墨爱好者,秦少游、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
明代成为欣赏的工艺品
到明代,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120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年间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
这个时期的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而竞争也转移到墨面的创意、设计以及产品的包装、装潢创新上。可见,徽墨已从单纯的文房用品、书写材料,进入了“实用兼欣赏”的工艺美术品行列。
当墨成为艺术品,艺术家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明代很多著名的画家参与了墨式的绘图,著名的刻工参与了墨印的雕刻,其中画家有丁云鹏、吴廷羽、俞仲康等人;雕刻家有黄鏻、黄应泰、黄应道、黄德时、黄德懋等人。这样,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徽墨便形成了歙、休、婺三大派。明代的徽墨大家,最有名的是歙县的程大约(约博),世称“墨妖”。他既讲究墨的配方,又注重墨印的雕刻以及墨品的设计、装潢(匣子),并有《程氏墨苑》面世。
清墨当数绩溪
清代,徽墨分为了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的四大家。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使很多墨都成为了绝世之作。
乾隆年间,绩溪县上庄人胡天注,在休宁承顶汪启茂墨店;并将店号改为“胡开文墨店”。晚年时将店业传于从小就跟随父亲操持墨业的次子胡余德。自此,胡氏墨发扬光大。其“苍佩室墨”造型新颖,墨质精良,曾为贡品;而所制的“地球墨”于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