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的人文书店“风入松”停业检修已经一个多月了,网络上关于它要关门倒闭的传言愈演愈烈,不少文化界人士及网友纷纷发帖,缅怀这家拥有16年历史的民营书店。
以词牌名为店名的“风入松”书店,是北京最能代表一种文化理想和人文情怀的书店,它所推出的“北京风入松书店销售排行榜”,是观察人文社科类图书销售状况的晴雨表,也是一个总会令人多看几眼的人文书籍的风向标。正因为如此,它的停业检修才牵引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失去“风入松”,意味着我们失去这家书店所承载的诸多价值。
读者喜欢“风入松”,“摘抄书籍不会遭白眼”是很大的一个理由,此外,这家书店“田园诗”般的环境以及定期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对读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北大的学子将“风入松”戏称为“超市”,销售百货的超市关闭,会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不便,而销售精神食粮“超市”的停业,则会让人们的内心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吧。
有人说,少了咖啡馆的巴黎,将会失去很多吸引力,同样,少了书店的巴黎,也一样会丢失它最重要的气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咖啡馆虽不是三五步一家,但越开越多的趋势很明显,而书店,要么被边缘化,挤出繁华商业区,要么因为生意惨淡,无奈地摘牌。这不要怪大环境如何如何,归根结底,人文书店的倒闭,和我们这些号称热爱书店的读者不无关系,在通过网络可以快速得到同样精美但价钱要便宜很多的图书之后,我们就开始逐渐放弃了书店,在“快捷”与“便宜”这两大击中现代人软肋的“武器”面前,我们喊着“保卫书店”的口号,但却没有实际的行动。
失去书店,似乎成为挽回不了的悲剧。有人对此莫衷一是,认为只要读书的行为存在,从哪儿买书并不重要。这种实用主义的说法,对那些心存浪漫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伤害。是的,我们可以失去书店,如同可以接受生活中不存在浪漫一样。对于那么多的失去,我们已经习惯,再多一个书店又如何?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