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在逝世后,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提高疾病防治能力,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7月7日上午,在合肥市衡正公证处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这样一份遗嘱,及该遗嘱的申请人何桂英女士。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她一个人来到公证处办理了遗嘱公证。据了解,这样的遗体捐献者,我省每年只有20多人。
她的愿望 为及时利用遗体委托社居委执行
“我现立本遗嘱,自愿在我去世以后,将遗体捐献给安徽医科大学供医学、解剖及器官移植之用。本遗嘱委托我的户籍所在地的社居委: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十里店社区居民委员会执行。” 7月1日,建党90周年之际,何桂英立下这份遗嘱,将自己遗体献给国家。她说:“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很爱共产党,这也是我送给党的礼物。”
何桂英生于1947年,育有两儿一女都已成家,现在外地打工,老伴也于20多年前去世。退休前,她是粮食部门的保管员。如今她一个人在合肥生活。
虽然有子女,她却把遗体捐赠的遗嘱,交由社居委执行。她说,“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万一我去世了,他们回不来,不能及时处理,许多器官就不管用了,听说眼角膜只能保存15到20分钟,到时候不就浪费了吗?交给社居委才能及时捐赠。”
她的看法 死后能帮别人希望更多人参与
“我身体很好,就是腰椎不太好、血压有点高,我很想捐赠我的遗体。我都死了,器官在我这儿没用,但很多人都急切地需要它,让生命完整,甚至延续生命。”几年前,何桂英在报纸上看到,国外有很多人捐赠遗体的报道,就萌生了捐赠遗体的想法,但她一直不知道怎样捐赠。
前不久,何桂英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捐赠,就主动前往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填写了志愿捐赠遗体申请登记表。“我现在还能动,我要抓紧时间办好这些手续。”
何桂英说,她觉得捐赠遗体,不仅有意义,还能减轻子女为办理丧葬所承受的负担。从公证处得知,合肥捐赠遗体的人并不多,她填完公证申请表以后,笑着说,“我希望更多人,能把自己的遗体捐出来。”
她的生活 自包粽子卖,锻炼身体关怀子女
何桂英现在每个月拿着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却要自己包粽子卖。下午包粽子、晚上煮粽子、早上卖粽子。洗粽叶、淘米都是她一个人。“我的粽子包得很好,忘了带几个给你们尝尝。”何桂英自豪地说。
她不怎么锻炼,但她觉得卖粽子就是锻炼,最多的一天要包150个粽子,要包掉10公斤米,粽叶都要一片一片洗干净。早上5点多就起床卖粽子,从合肥市樊洼路的居住地,推着车,走到青阳路安居苑小区,6点半就可以卖粽子了,最迟到9点半就收摊了。
“这一来一回就已经是锻炼了,卖的钱,还能减轻孩子们的经济负担。孝顺是他们的事,我不能给他们什么,起码不能拖他们的后腿。”何桂英说,她把卖粽子当成一种锻炼,每天只包差不多的粽子,不累着身体。“给自己找个事做,就不着急了。不然每天在家看电视,什么毛病都会有,还看得人头昏脑涨。”她说人活着,心态很重要,“不对任何事抱着巨大希望,但我不失望,尽我所能就好。”
省红十字会 我省遗体捐赠一年仅20多人
合肥市衡正公证处主任王洪三告诉记者,虽然对这样的公益行为,该公证处按照法律援助案例办理,无偿公证,但近几年办理此类公证业务却非常少。
记者从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了解到,全省的遗体捐赠很少,去年一年,仅有20多人捐赠遗体。另外,这些遗体大部分用于医学研究和眼角膜移植,目前器官移植捐献极少。该站负责人付杰说,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很多,但是捐赠的器官资源很少,现在正在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器官捐献,用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