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的江淮繁华
中华文明起源的 安徽地位
下一篇4 2011年7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石器时代——
远古时期的江淮繁华

张亚琴
双墩遗址植物形刻画符号
尉迟寺遗址
 

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并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从安徽境内已发掘的双墩遗址、凌家滩遗址、薛家岗遗址、尉迟寺遗址、禹会遗址,我们看到了皖人的先祖们在生产、生活和精神上的方方面面。

1934年冬,历史语言研究专家李景聃、王湘前往寿县,拉开了寻找安徽新石器时代的开篇。当时,他们认为的史前遗址共有12处。上世纪50年代,华东文物工作队和安徽文物工作者又相继在皖北、皖西、江淮、皖南等地发现了一批古代遗址。而1979年潜山薛家岗遗址的发掘,使新石器时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也向更加文明的社会迈开了第一步。                     

安徽唯一自成系统的部族文化

薛家岗遗址的时代,上距今约6000年,下至唐宋;其文化分布范围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之间,北至淮河,南跨长江,西交湖北黄梅。

薛家岗遗址是1977年12月由潜山县文化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有农民说在薛家岗种地时,经常发现一些陶器和石器的碎片,不知是何物,要求文化部门派人去看看。结果在那里不但采集到了陶器标本,而且发现了一件三孔石刀。

1979年以来遗址经过先后6次发掘,出土文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刀、石铲、石锛、石镞、石凿、陶锉、陶纺轮、陶网坠等,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有鼎、豆、壶、盆、碗、杯、盂、钵、、罐、釜等,出土的大型多孔石刀,和在孔眼周围绘有红色花果形图案的刀、铲,属我国新石器时期罕见之物。其中一把13孔石刀,不仅在国内是首次发现,在世界考古史上也绝无仅有。

薛家岗文化是安徽唯一自成系统的部族文化,时代约在距今5000至6000年之间,其早期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时期。这时期的生活用具多,生产工具少,石器制作工艺粗劣,钻孔技术不发达,说明这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除维持较低的生活水平外,不可能有多少剩余,氏族成员之间社会地位还是平等的,他们过着集体劳动的公有制生活。

到了薛家岗文化的中、晚期,已经显露出阶级社会的萌芽: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数量增多,种类齐全且制作精美。这时的“薛家岗人”除维持较低生活水平之外,可能有所剩余,他们过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二是出现了贫富分化。这时的“薛家岗人”有一部分已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分工,商品交换和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可能开始出现。三是“薛家岗人”有着较高的审美欣赏水平,有意识地制作了玉石、骨料及象牙品以作为头饰、颈饰和肢饰等,说明这时期“薛家岗人”佩戴玉饰风气盛行。

600余件刻画符号证明文字之源头

早在7000多年前,淮河中游地区就已显露出早期文明的曙光,这是双墩文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淮河流域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双墩遗址中心面积约2万平方米,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在所有的文物里面,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陶塑人头像最引人注目。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头像,塑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蚌埠先民的形象:面部有对称的5点装饰图案,塑造手法粗犷、简练,有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在头像的额头正中有一同心圆纹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创造了画圆的简单工具和方法,并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运用。把纹饰、雕塑用于陶塑中,把雕塑形体和装饰纹样巧妙地结合起来,说明古双墩人的陶塑艺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同时出土的600多件刻画符号,在迄今为止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年代早,数量多,内容最丰富,可谓“刻画符号之最”。

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而且含义明确,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内容,仿佛一幅幅“连环画”。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应该说,双墩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人类文字起源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凌家滩的远古繁华

凌家滩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测定距今约5300年至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聚落遗址内,包括居址、墓地、祭坛、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红陶块建筑遗迹。同时,发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由此推断,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在凌家滩遗址两块墓葬区的分界处,有一条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石墙”。它利用石块自身宽窄大小不等的形状,一块块相互砌垒起来的,每块石头之间没有任何黏合剂,现在,我们用手仍不易将砌垒在一起的石块拿开。这足以表明凌家滩的先民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力学,并有着高超的建筑水平。

而玉器则是凌家滩出土文物中很重要的部分。5300年前圆雕玉龙,与人们想像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中国现在龙的形象和龙的观念的起源很可能就源于凌家滩,比红山文化的龙形玉器更早,所以凌家滩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玉人浮雕,则第一次展示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它的体形和五官表现出蒙古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头上戴的圆冠和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表明当时已有了很发达的纺织技术,玉人上唇留有八字胡,说明当时已有了剃须工具,玉人两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这说明此时人们已有了审美观念,知道佩戴首饰来装饰自己了。

玉璜中的虎首璜可能是一种兵符,是调兵和结盟的信物,虎首璜和大量的玉钺、玉斧、玉戈等兵器的同墓出土,说明了当时的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较为频繁和军事结盟现象的存在。龙凤璜作为当时合婚的信物,表明凌家滩的先民已实行族外婚,在婚姻制度上已迈入一个文明的新阶段。这也表明巢湖流域是龙凤文化的发祥地。

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版,这是凌家滩出土玉器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在出土时,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和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如出一辙。

掩在废墟里的原始传奇

庄子的故里,有一个距今5000年的村落,蒙城尉迟寺大型聚落遗址。这座原始人的豪华住宅经过13次发掘,现已露出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的真实面目。

古老的尉迟寺人是山东大汶口人的一个分支,属于古老的东夷民族。5000年前,大汶口人由山东迁徙南下,长途跋涉,当一部分人到达皖北时,由于当时优越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尉迟寺一带便住下了第一批东夷人。他们也带来了大汶口文化,并用集体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造了中国原始社会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大型红烧土排房。

这处埋藏了约5000年的原始村落重见天日的那天,一排排房址,似乎使我们看到了祖先们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家园的繁忙场面,也似乎看到了在这个规模宏大的古村落里,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

共发现红烧土排房14排18组,共计73间冬暖夏凉的房子,都是单间独立,无论是2间一组、4间一组、11间一组,都是经过统一规划和营建的。每组房子都由一个家庭或若干个家庭使用,体现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红烧土排房的墙体被烧烤得非常坚硬,居住面加工得十分光滑,有的与现代的水泥面近似,有的墙体表面还涂有均匀的白灰面或红色涂料。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对居住空间进行装饰。

在一排4间一组的建筑前面,有一处人工铺垫的大型广场,面积为1300多平方米,表面光滑、平整、坚硬,广场中央有一处直径为4米的火烧堆痕迹,这是原始人集会、祭祀和举行篝火晚会的地方。

可是,房子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统一规划、精心设计而营建起来的。可能由于地震、火灾、洪水、瘟疫或战争等原因,使这批房子的主人集体撤离而造成一次性毁坏。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