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安医大二附院,3岁的丁丁因为病重,需要做胃镜检查。与以往不同的是,经过麻醉,丁丁安静地睡了一觉就完成了所有的检查。以前,这是无法想象的,对于成人来说,胃镜的痛苦都难以忍受。孩子做胃镜,往往需要束缚在床上,并有人按住,强行插管。
这一切,得益于舒适化医疗概念的提出。6月24日,卫生部“舒适化医疗研究基地”正式落户该医院。
生理上无痛苦,心理上有尊严
安医大二附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张野教授介绍,过去,比如小儿的扁桃体挤切术、年轻女性的人工流产术,基本上是从人体活生生地挖出块肉来,非常痛苦。再比如胃肠镜检查等,都是在没有麻醉、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检查过程中,人们往往无法承受痛苦,挣扎、尖叫。医护人员不得不采取束缚手段,在此过程中,患者毫无尊严可言。
“相对于诊断的准确性和医疗处置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基本医疗服务,人们现在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也就是对就医全过程有尊严、舒适化的需求。”张野认为,人对舒适的要求,取决于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医疗服务的舒适化,在心理层面就是患者感受到有尊严,受尊重。它主要取决于提供医疗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患者的态度和服务水平,以及患者所处的就医环境。而生理层面,就是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无痛苦和舒适。
舒适化医疗可贯穿治疗全过程
在记者采访中,还听到不少医务人员有这样的观念,疼痛难以避免,但可以忍受。张野认为,这些医务人员对疼痛的治疗缺乏常识,更无法向患者宣传科学的知识。
据介绍,舒适化医疗技术,可用于普通检查、手术过程、术后恢复以及癌症病人的缓解治疗。张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产痛”是绝大多数女性一生中经历的最剧烈的疼痛。而舒适化医疗,能够做到在分娩过程中保留分娩感觉而无痛苦,使产妇在保持尊容的同时享受分娩得子的快乐。
按照人们以往常规的想法,手术后发生的疼痛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临床上,术后疼痛不仅对病人手术后的康复十分不利,而且会给病人造成明显的心理创伤。舒适化医疗中,麻醉医生预先设定好程序和安全限量的止痛药,间断控制需要的镇痛药物,个别疼痛域较低的患者可根据疼痛的需要,通过一个易于操作的按钮自己进行控制,以达到迅速缓解或解除术后疼痛的目的。
舒适化医疗应该有系统管理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医生妙手回春,将百岁老人的阑尾顺利切除”等报道。其实对于这样的例子,手术的技术并无本质差别,而对于如何在手术过程中以至于术后如何实施麻醉,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正如人们对麻醉的忽视,对麻醉风险也易造成轻视,而这是舒适化医疗推广的最大制约。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因此,张野提出舒适化医疗应该实行系统化的管理,比如一位疼痛患者入院,相关科室会请来疼痛专家会诊,既治疗疾病又缓解疼痛;术前、分娩前、做胃镜肠镜前……每位患者都会收到一本小册子,医生同时告知:该环节将引发何种疼痛,但疼痛是可以避免之类的知识。得到患者同意后,药剂师即专门配置镇痛方、医师实施镇痛诊疗,所有程序结束后,指定麻醉科医师与护士定时随访,观察疗效……形成“无痛”治疗的改进反馈。
新闻延伸
舒适化医疗,就是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苦感和无恐惧感。心理上的愉悦和无痛苦、无恐惧源自于医护人员的良好态度和就医环境;而生理上的愉悦和无痛苦、无恐惧则依赖于麻醉专业所提供的无痛化服务和各相关专业的技术操作水平。目前,舒适化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已经普遍实施,但在内地仍属于试点研究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