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先遣队血战谭家桥
章家元:一身孤胆,卧底 “日军”
下一篇4 2011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抗日先遣队血战谭家桥
粟裕大将部分骨灰安葬在谭家桥
陈志远 记者 陈明 张火旺 文/图
粟裕
 

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首,素有“常胜将军”之誉。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70多年前,粟裕就与黄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4年12月,黄山东麓的谭家桥成了以粟裕为参谋长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将士浴血奋战的战场。对粟裕而言,那是一场惨烈异常的战斗,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以至于在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葬在那里,永远陪伴牺牲在那里的战友。

敌军“追剿队”追至谭家桥

1934年,红十九师突破敌军围追堵截,与红十军团部及二十师在黄山南大门汤口会师。12月11日,蒋介石急忙调整部署,除在浙西、赣东和皖南加强堵截外,另编组“追剿队”,企图以南北夹击,将红军围歼于黄山地区。

12月13日,红军先遣队一部翻越黄山,到达谭家桥。

谭家桥,地处太(平)旌(德)歙(县)3县交界,自古扼守徽(州)宁(国)两府交通要道,正在修筑的大岩公路自北而南穿境而过。

先遣队进驻谭家桥时,敌军正分3路尾追而来,中路之敌由俞济时率领,已孤军突进至汤口。该敌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共3个团,外加浙江保安纵队第三团1个营,装备精良。先遣队2个师,兵力与敌相当,但枪械弹药不足,予敌迎头痛击把握不大。红十军团首长决定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争取歼灭该敌大部。

新战士不慎走火

12月14日凌晨1时,先遣队各部进入阵地。6时,敌俞济时部从汤口出动,向谭家桥方向进逼。

上午9时许,敌前卫部队进抵距谭家桥约3公里处。因红军一新战士不慎走火,受惊的敌军立即停止前进,迅速以1个营占领乌泥关东南一带高地,其余在公路两侧展开,并将情况飞报旅部。

俞济时得悉前卫遭伏击,急令补充第一旅第三团抢占蛇形山西南端高地,同时以第一团占领乌泥关地域策应。敌第三团以1个营固守蛇形山高地,紧靠第二团战斗;另派1个营从黄狮坦附近爬上石门岗中间的山脊,包抄过来,夺去红十九师仅有1个连把守的石门岗制高点。同时,布守公路两侧的敌前卫部队,在其第一团、第三团掩护下,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火力,向战斗力较弱的红二十师发起猛攻。红二十师将士坚守阵地,奋勇反击,但因新战士多,不善于正规作战,十九师又不及增援,阵地最终被敌冲垮。

血战8小时伤亡近千人

先遣队处境险恶,但全军将士勇往直前,前赴后继,生死无畏。为夺回石门岗制高点,红军接连向敌人发起4次冲锋。枪械弹药不足,红军便吹起冲锋号,端起长枪刺刀,抡着大刀,强渡麻川河,冲向石门岗,与敌短兵相接,展开激烈肉搏,当场击毙敌军100多人,缴获枪支40余件。但终因敌众我寡,阵地未能夺回。

拉锯战、消耗战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连续血战8个多小时,使先遣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战士伤亡近1000人。

将军骨灰陪伴战友英魂

弹指间,40年过去了。1978年5月,在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刘奎的陪同下,时任中央军委常委、已届古稀之年的粟裕第三次来到谭家桥。

回京后,他对夫人楚青口授遗嘱,希望身后部分骨灰撒在谭家桥,与昔日战友在一起。

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于北京。中央领导决定尊重他的意愿。4月28日,粟裕的部分骨灰葬于谭家桥。 1986年春,黄山区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此修筑了花岗岩墓丘,并竖起了“粟裕将军骨灰墓”墓碑。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