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忆
2011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高考·记忆

殷江霞
 

上世纪70 年代:

高考史上的特例

上世纪60年代的变革,让中国和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不少机会。1977年,停顿11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

经历了动荡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一批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用功。而学生之间的年龄和阅历也相差很多,这无疑形成了一种可喜的竞争氛围。

兴趣才是永久的陪伴

人物:王亚非

高考时间:1977年

目前职业: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党委书记、总裁

转眼之间,填报高考志愿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心中最大的事件,而如何填报志愿、选择什么专业也成了话题的中心。很多家长此时往往忙于上网搜索当下的热门专业来指导孩子的专业选择,不过,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告诉记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所谓的热门只是“浮云”,只有尊重自己的兴趣,知道自己的强项,才能出类拔萃。 记者 谈正民/文

选择专业 兴趣最重要

星报:转眼又要到高考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刻,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就是哪个专业现在热门,就报哪个,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王亚非: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选择专业首要的还是要考虑学习兴趣,兴趣才是永久的陪伴,但是大部分人都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到底自己喜欢不喜欢这个专业,不能首先考虑将来的职业,社会经济变化很快,今天热门的明天可能就不热门了,今天冷门的或许过几年就变成热门了。如果现在选择了一个自己没有兴趣却热门的专业,将来自己学习和工作都会吃力。相反,如果你有兴趣了,你就会在专业上用心钻研,就会在专业上出类拔萃,反而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工作。

星报:大学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工作存在怎样的关系,有多大的依存度?

王亚非:一般来说,工科专业性很强,依存度较高,比如学汽车的一般都在做汽车,学医的大部分都在做医疗行业,但也不可能是绝对具体的关联。而文科专业则一般都是基础性较强,比如我学习外语,那只是工具,很多行业都要用到,我去做外贸了,那外语就是工具,外贸就是我的专业,我去做银行了,那银行就是我的专业,懂银行的未必能去国际银行,但懂外语的就肯定可以去。

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强项

星报:如果同时对两个或者多个专业都很有兴趣的话,应该如何选择?

王亚非:这个时候就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知道自己的强项在哪里。入什么门很重要,大家都有兴趣,这时候可能别人很轻易就做得比你好。要判断自己是适合做高精尖行业,还是做其他,也要考虑到自己的性格是谨慎还是发散,这些都对自己适合什么有影响。

领导或者用人单位也会更看重你现在的实力,至于以后你能是什么样,谁都不知道,所以就要选择自己能够比较轻松应对的专业,在兴趣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来支撑。

星报:您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用的这个原则?

王亚非:我选择的专业是外语,其实我高中的时候数理化成绩都不错,化学还拿过全县第一,不过数理化成绩是我很努力学习的结果,但是外语就不一样,不用费什么劲成绩就很好。如果你数学学起来像玩一样就能很好,那你选择外语肯定也不合适。

基础性强的专业永远吃香

星报:如果现在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无缘已成事实,或者说也拿不准自己的兴趣所在,应该如何选择呢?

王亚非:现在大学的专业大部分都是普及型专业,一般只是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告诉你一个学习方法,这样的话,越是基础性的专业将来的就业机会就越多。比如学外语,出来干什么都行,医生永远都会需要,学机械、会计、中文什么的也不会过时,只要基础打好了,放哪儿都可以。而一些专业由于专业性特别强,可能就业的路子就会比较窄。

一般情况下,就业面广的就是最基础的,失业率最低的就是最基础的行业。

星报:现在很多考生在专业和学校不能兼得时,一般会先考虑专业,再考虑学校,您觉得应该如何选择?

王亚非:如果是我,我会先考虑学校,再考虑专业。一般情况下,好的学校专业也不会太差,学校和地区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而且你以后做什么工作也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大学更多的是告诉你基础性的知识方法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最终你做什么,是你的基础知识决定的。就像我当初选择外语,想的是至少能当老师,也没想过一定会做外贸。

职业规划很重要

星报:除了兴趣、能力评估、适应面上的考虑外,您觉得还有哪些因素需要在选择专业时着重考虑?

王亚非:要考虑到自己以后职业生涯的谋划设计,就是职业规划。要大致知道自己以后想要做什么,以后想从事这个行业,那就多学习这个行业的相关知识。懂得规划职业生涯的大学生,能获得多点机会。大学只是个起点,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如何借力这个平台和能否持久学习。

如果这些都很难满足,就可以走差异化的路线,或者去比较发达的城市,或者去贫困地区,这样对以后的就业也都比较有好处。

上世纪80 年代: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高考已经如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没考好的,进不了大学的象牙塔,也将有另外的一种出路。但无论如何,在上世纪80年代学子心中,高考,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毫不过分。

人生处处有高考

人物:徐立东

高考时间:1988年参加高考

目前职业:安徽步瑞祺信息技术广场有限责任公司贸易部总经理

我的高考故事及感想和每位经历过高考的人一样终身难忘。我是中专毕业,工作后参加高考的 ,确切地说是成人高考。初中毕业,父亲建议我考微机中专班。经过3年的学习,成绩优秀分配在中国工商银行合肥支行储蓄部,从事储蓄业务电算化工作。就是把以前手工处理的储蓄业务移植到电脑上处理的工作,工作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当时十八岁就能在银行计算机房里工作,还时常在合肥电视台露面确实不错,但母亲却提醒我学历低了,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就此满足。自此,我开始了边工作边学习、高强度的准备过程。

当时每周工作六天,白天在银行上班,下了班在三孝口包子店吃了包子当晚饭,接着在长二小上高考补习班到晚上9:30回家,星期天也在补习班里学习。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白天工作,业余时间补习功课。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在1988年考入合肥工业大学。五年后也因成绩优秀推荐参加全国学位考试,获得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士学位,也是七十八位中专毕业同学中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人。

回忆起当时工作学习的紧张生活至今令我难忘,通过成人高考拿到文凭,又在银行里工作,在同龄人中应该满足了。然而在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我认为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更重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金融系统开始出现专业化的分工,相继出现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相关行业。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的进程。安徽省工行成立证券营业部对我即是机遇,也是又一次“高考”。

当时我国的证券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许多工作都是人工来做。行情揭示最初三十分钟一次,由人工写出来在交易大厅公布。买卖委托也是报盘员与交易所内的红马甲通过电话专线,人工报盘输入的,行情火爆时营业部报盘员手中会有许多买卖指令没有报到交易所的红马甲,影响了投资者的交易。更可怕的是红马甲也有出错的时候,记得广船国际2.8元每股,有位红马甲输成28元每股,最后不仅给她所在的公司带来损失,自己也丢了工作。成交回报需要第二个交易日才能确定,没办法做T+0回转交易。买卖委托只有现场交易,没有现在的电话委托和网上委托,投资者交易也不方便。随着证券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也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了国家人事部颁发的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水平证书,省工行评定的工程师资格。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证券市场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专业化人才更稀缺。当时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银行、信托和保险公司的人员,全国没有证券专业人员。为了学习崭新的专业知识,不被淘汰,我先后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学习证券专业知识。获得了证券交易、发行、咨询、基金、期货从业资格,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是安徽电视台财经特快栏目采访嘉宾之一,合肥晚报债券市场专栏作者。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三十六期红马甲,在上交所做了两年红马甲工作。

回忆二十年银行、证券的工作经历,面临的每次挑战就像是当年高考一样,有压力更有动力,相信自己只要方向正确就有能力胜出。在工作中是这样,生活中也能说明这一点。有了文凭和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美满的婚姻了。二十年前,我的妻子进入我的视线,她年轻漂亮、开朗活泼,是高校英语老师,周围竞争者不计其数,如何在这场考试中胜出让我思量很久。我的英语水平在中学阶段没有及格过,我毅然用三年的时间学习了英语大专课程,不仅得到妻子的认可结了婚,还获得了自学英语专业大专毕业证书。验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

通过高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三方面取得多赢的同时,我时常告诫自己以史为鉴,以别人“高考”得失来警示自己。高考是知识水平的检验、能力的测试,工作生活中的“高考”更是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考验。在我的同学中有因几万元失去自由的,同事中有经不起诱惑失去生命的,朋友中有通过高考、研考、博考,但最终失去自由的。这告诫我别人的错误不能在我身上发生,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