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聘六礼仪俗繁多
传统婚俗关键词
下一篇4 2011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代婚俗:
婚聘六礼仪俗繁多

朱玉婷 文
古代迎亲时的场景
 

婚嫁为人生之大事,婚嫁之礼为人生之大礼。我国自古即为礼仪之邦,婚嫁的礼仪规范也十分丰富。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我国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每个时代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互赠信物表达爱意

我国传统婚姻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其步骤十分严谨。传统的中国婚姻,多出自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数和爱情无关。然后,把目光投入到更早些时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爱情是不可抹杀的。

早在《诗经》中描述的年代,青年男女的交往还是比较自由的,他们可以自由往来,如果两情相悦便会互赠信物。

《诗经·卫风·木瓜》一诗就是写男女双方互赠信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互赠信物虽然是封建礼教所反对的,但在民间的生命力极其旺盛。汉族习俗中的信物诸如手帕、汗巾、荷包、绣鞋、剑袋、扇袋以及各种金银珠玉装饰品,其中最突出的是五彩缤纷的荷包。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信物的品种更多赠与的方式也各有特色。互赠信物是那时候恋爱婚姻关系开始的源头。

周代始确立婚聘六礼

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方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六礼是周代就确立了的,其内容、仪式都比较复杂。但当时有所谓的“礼不下庶人”的框框,并未达于民间。至汉,六礼开始普遍使用,但违礼之举并不多见。

隋唐以后,六礼之举被有意识地增减。在宋代,常常是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六礼只存四礼。宋儒朱熹又将纳吉并入纳征,实际上六礼只剩下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代洪武年间,官方命令士庶都遵守《朱子家礼》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妇礼、成婿礼等礼节,但后者可看作亲迎礼的延续。

边疆少数民族的婚俗大体和中原汉族相同,也某种程度遵守六礼,同时也保留了少数民族特有的礼俗。满族婚礼就是在汉族“六礼”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新礼俗。首先,是“通媒”,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合,相当于纳采。女方答应议婚,男方则前去问名看相赠礼,称“小定”。其后,“拜女家”即男方选取吉日去女方家,正式订婚,称为“大定”。而布依族,只有提亲、订约、吃酒、迎亲四项。

亲迎必不可少的婚俗礼仪

周代的六礼,宋代的朱熹给简化为三礼,而在民间,婚聘礼仪就更为简单。但无论是六礼还是三礼,亲迎这一程序却从未省略。

亲迎,又称迎亲,是婚聘六礼中的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亲迎,是婚聘之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相当于后世的婚礼大典。古代的婚礼仪式不是一天完成的,要持续两三天,除了迎娶之日,前后各要延展一天。前一天的仪程,也就是亲迎的准备。

《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戴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候。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