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实际人数只有400多人,但学校往上申报,却变成了八九百人。”“学校叫我们班主任伪造学生学籍资料,虚填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单,很多学生的名字我听都没听过。”近日,亳州市立德中心中学部分老师向本报反映,该校存在伪造学生学籍,违规冒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以下简称“义保经费”)的现象。为此,记者赶赴亳州进行了调查。
反映:班级花名册凭空多出几个学生
“全校实际学生人数是430人左右,但是学校向区教育局申报的是890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这样做就是为了多套取义保经费。“每个学生的义保经费600元多一点,学校多领了近30万元。”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了一份该校2010年秋季学生花名册,上面显示某一班级共有49名学生,但是其中有9个学生的名字被红笔圈了出来。“这9个学生的名字我都没听说过,肯定不在这个班上。”一老师指着花名册说。
“一年前,有个年级是6个班,有300多人,到了今年,学生只有170多人,变成了5个班级,但是到了申报义保经费的时候,学校仍然是按6个班的人数往上面报的。”该校一名老师告诉记者,去年申报义保经费的时候,每个年级至少都多出了一个班级,而这多出来的班级“学生”的学籍资料都是虚造的。
校长:学校是按规定申报义保经费
根据老师反映的情况,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于钦山。
记者:这学期,学校实际学生人数是多少?
于校长:648人。
记者:这学年,学校向教育局申报了多少学籍数?
于校长:申报了893人。
记者:有老师反映学生名字都没见过,学校伪造学籍资料,套取义保经费,有没有这回事?
于校长:没有这回事。没有学籍,他是不可能拨给你经费,这都是有案可查的。学籍是准确的,不多不少。
记者:学校实际人数比往上申报的学籍数,少了200多,这么多学生,都去哪儿了?
于校长:有的跟父母到外地求学,有的到城里读书,有的出去打工的。虽然他们不在这读书了,但学籍仍还保留着,所以我们不存在虚造学生学籍的情况。
记者:如果有学生学籍一直在学校,那学校也可以一直用这个学籍来申报义保经费吗?
于校长:是这样的。学生从7年级入学办学籍,学籍一跟就是三年。中间有学生流失后,给人感觉是虚报,其实我们是按照规定来的,上面要求按学籍来报,我们就按学校的学籍数上报。
教育局: 学籍一留三年申报,不符合规定
6月23日,记者来到亳州市谯城区教育局,找到了负责核发义保经费的计审科。该科夏科长告诉记者,义保经费是按年报,按学籍数进行拨付的。“过去或许有套取义保经费、占为己有的情况,但现在肯定不存在,因为采用电子学籍管理后,学籍号和身份证号一致,造不了假。”
“就立德中学讲,虽然学生已经不在学校读书了,但他的学籍却可以一留三年,学校仍然可以拿这个学籍来申报义保经费,这种做法是否违规?”记者问道。
“那是不符合规定的。学籍是一学年变更一次,不在学校,凭空保留学籍,那就要‘核掉’。”夏科长这样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谯城区教育局局长赵勇。“按照义保经费的拨付办法,近几年都是按三年前的学籍数拨,因为三年前的学生人数,远远比现在的学生人数多。这么做,实际上就是国家有意支援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赵局长进一步解释道:“举个例子说,这个学校现在学生是100人的话,我可以给他拨150人。国家每年给的义保经费都是有保障的,这些钱我必须拨,如果我不给,钱放在我这里,还是违例呢。”
“我们跟学校讲的时候,也是叫他们按三年前的学籍数来申报,而不是按照学校现有的学生人数来申报。但是有一条,这个钱是来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管理的,作为学校,这个钱一定要用好。”赵局长这样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道,“这样的背景下,是否意味着教育局对义保经费的审核,会适当宽松一些?”对此,赵局长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