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人物战皖北 革命遗迹遍亳州
2011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英雄人物战皖北 革命遗迹遍亳州

记者 殷艳萍 文/图
涡阳县辉山烈士陵园
 

皖北亳州,圣贤老庄出生之地。这块拥有圣人的土地上,在革命战争年代,也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让人瞻仰铭记的革命遗址,谱写了一曲曲战斗赞歌。

小镇,豫皖苏边区革命斗争中心

在涡阳县新兴镇,有一处纪念馆,让这个小镇不再平凡,这就是“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其名为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原四师参谋长张震来此凭吊所题。

走进这个纪念馆,迎面是彭雪枫将军骑战马的铜雕塑,高大威武,铜像上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彭雪枫同志”五个大字。馆内不但有历史图片和革命文物展,还有刘少奇旧居、张震旧居、拂晓报社旧址等。其展出的有张震、彭雪枫和刘少奇等人的生活用品,有骑兵团用的枪支、长矛大刀等,有缴获的战利品、文件、钱币,还有烈士留下来的遗物……

“这个纪念馆原是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峡说,“彭雪枫在这里建立了豫皖苏边区革命斗争中心。”

1939年9月,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竹沟镇出发,到新兴集(即新兴镇)建立抗日根据地。游击支队深入敌后,活动于涡阳、亳州、淮北一带,连战皆捷。1939年11月刘少奇同志视察新兴集时,曾在这里住了20多天,就边区建设和创建抗日根据地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1940年6月底,游击支队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二纵队黄克诚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四纵队,1941年1月2日,新四军重建军部时,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第四师在新兴集设有司令部直属机关,如政治部、除奸部、参谋部、军法处等,以及当时赫赫有名的“拂晓报社”等十几个机关单位。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群众基础雄厚等各方面的原因,这里逐渐成为豫皖苏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心。

53处革命遗址记录辉煌

新兴镇还有一个烈士陵园,一圈苍翠松竹里,沉睡着7名无名烈士,他们是在“六·一”战斗中牺牲的。

张峡介绍,1940年6月1日,新四军第六支队在新兴集举行“五卅”运动15周年纪念大会。上午,大会刚开始,就接到敌情报告。面对突然变故,彭雪枫冷静说道,同志们,我们要战斗了,日本鬼子从哪里来,我们就要把他打回哪里去! 日军很快打到会场附近,新四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傍晚时分,新四军将日军赶出新兴集。这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伪军300多人,击毁敌人汽车数辆。这也是新四军在亳州打的一次较大的战斗,对保卫根据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像这样的陵园,亳州市有多处。”张峡说,其中的辉山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第四师十一旅抗日殉国的300名烈士。

“亳州的革命遗址很多”,张峡介绍,2010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市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此次普查共发现53处革命遗址,包括10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8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处革命领导人故居遗址,即刘少奇同志张村故居遗址;16处烈士墓和18处纪念设施。

这些遗址分属四个革命时期,其中大多数属于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而遗址有53处,张峡认为,这还不是最终数字, “亳州还有一些无名烈士墓,以及一些革命人物活动场所还在考证中”。

“谢氏三兄弟”为国捐躯

在亳州83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革命战斗,“六·一”战斗、芦家庙战斗、板桥集战斗、曹圩子战斗……张峡如数家珍,在这些战斗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至今,提起他们的事迹,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千年前,在中国的宋代,苏洵、苏轼、苏辙“一门词客三父子”名扬天下。

千年后,在亳州的涡阳,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一门英烈三兄弟”英名永传。

1940年,谢氏三兄弟相继殉国,彭雪枫赞其为“满门忠烈,留无上光荣”。

71年过去了,在涡阳县烈士陵园,站在三兄弟的遗像前,看着一行行简介,思绪被拉到了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

谢氏三兄弟家住涡阳县丹城镇谢庄。老大谢继书生于1901年,18岁到地主家打长工。自幼性情刚烈的他,忍受不了地主的刁钻苛刻,一怒之下,加入了冯玉祥的骑兵队。之后,他苦练骑术和枪法,屡建战功,升至团长,并在涡阳县歼灭了多股土匪。

抗战爆发后,谢继书带着自己的抗日游击大队,加入彭雪枫的第四师,同时,他动员弟弟谢继祥和谢继良入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谢继书的为人和骑射技术让彭雪枫非常赏识,一次骑射比赛后,获胜的谢继书将自己的大白马赠与彭雪枫。彭雪枫给其起名为“火车头”,从此,“火车头”伴随彭雪枫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0年,谢继书在涡北遭国民党某部便衣伏击被捕,首级被割下。这是当时震惊豫皖苏的“谢继书事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交回谢继书头颅,彭雪枫、张震等人亲手擦去头颅上的鲜血,放在一块红布上拍照留念,在各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同年的“六·一”战斗中,谢继祥带着警卫连多次打退敌人后,中弹倒地。他命令警卫连撤退,自己掩护。当日军靠近时,他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牺牲在敌人刺刀下。谢继良同样主动掩护战友撤退,在子弹、手榴弹用尽时,他与日军肉搏,终为国捐躯,时年19岁。

谢氏三兄弟共赴国难后,彭雪枫给他们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说三兄弟“满门忠烈,留无上光荣,全国军民无不钦敬”。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