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巢湖”。在这个方圆800平方公里、位列安徽最大的湖泊边,曾走出过一代威武之军——巢湖水师。
元末时期,起义军纷起抗争。巢湖水师活跃于江淮之间,激成于长江两岸,牵制了元朝军队的主力。后来,朱元璋军困和县,欲渡江,而苦于无舟楫。巢湖水师愿归从,俞通海三次到和县,请求归附。在明王朝统一战争中,巢湖水师屡建奇功,书写了一代传奇。
元末起义众军纷立
巢湖水师的诞生,是在元惠宗取得皇位后。
身为大元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继位后生活上更加挥霍无度,政治上极度排斥异己。而且,当时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实际控制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
伯颜的政策之一就是排挤南人,例如禁止南人参政,取消科举。 南人,是元代划分的四等人之第四等,是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各少数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内的人民。在元朝,他们地位最低,最受压迫和歧视。但是,当时南人是四等人中人数最多的,约6000万人,这使得元朝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伯颜的政策之二就是不允许汉人学蒙古语,这种做法加深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不和。他的恃宠而骄使诸王大臣莫不人人自危。
兼之此时的国库已基本上耗费殆尽,黄河两岸又水患连年,以致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元朝又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1351年,元末民变军(红巾军)领袖韩山童、安徽阜阳人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挑开了元朝走向亡路的第一幕。
以巢湖为水寨只为自保
江淮地区的起义军,是南方各地响应红巾军中最大的一支力量。江淮一带是南方白莲教领袖彭莹玉长期秘密活动的中心,发展的教徒最多。彭莹玉的徒弟赵普胜、李普胜(联合金花姐)、左君弼等也先后起兵响应,很快就形成了三大武装力量。赵普胜是巢县人,善用双刀,人称“双刀赵”。他与李普胜密切合作,以巢湖为活动中心,在含山成立水寨,都称“彭祖家”,表示他们出师于彭莹玉之门。
而后来巢湖水师的灵魂人物俞廷玉父子,起初就是参加金花姐的江淮起义军。在战败后的1354年,已遭黜离京、且由凤阳安丰移居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的俞廷玉父子,为保乡里而聚兵巢湖,召集了廖永安、廖永忠兄弟、赵普胜、桑世杰、张德胜等人,只是“拥众万余,船千艘,屯巢湖为水寨”,这么做只是以求自保。此为巢湖水师的雏形。
一分为二各寻出路
俞廷玉、廖永安等人以巢湖湖心姥山岛之南塘为水寨,日夜操练,并精心研习水战与陆攻之术。可由于与左君弼不和,赵普胜、李普胜急欲寻求同盟,以求出路。
1355年春,原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将朱元璋自滁阳(今安徽滁县)取和州(今安徽和县)后不久,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领其兵。为求进一步发展,寻找稳固的战略基地,朱元璋采纳部将冯国用等人建议,决定渡江谋取集庆(今南京),以建立根据地。而“取金陵(即集庆)必自采石(今安徽当涂北)始”遂决定先取采石,可又苦于没有渡江船只。
起初,赵普胜想和朱元璋结盟,助其渡江,但李普胜企图杀朱元璋,吞并其部队,结果被元璋识破,将李普胜杀死。
赵普胜闻讯后率部分水师归附由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所建立的天完政权,而俞廷玉等则投奔朱元璋,巢湖水师发生分裂。
护驾相送朱元璋
先说说俞廷玉父子的投奔之路:朱元璋率部攻占和县,却被江水阻挡去路。在此关键时刻,俞氏父子率领的巢湖水师传出“归附相助”的信息。
朱元璋喜出望外,忙对幕官李善长说:“我想过江,却苦于没有船,现在俞氏父子带领整个水军来帮助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于是,他亲自率兵至黄墩相迎,却因走漏风声,在途中遭遇元军截杀。
俞氏父子和廖氏弟兄等率领巢湖水师拼死相救,与元军中丞蛮子海牙激战。元军自恃船体庞大坚固,却忽略江河行驶进退不便,俞、廖谙熟水战之术,率水师扬长避短,以小舟穿梭左右频频攻击,终致元军大败。继而,又率师猛攻元军中丞水寨,一举俘敌战船15艘,其后,又护送朱元璋返回和县。是年六月,朱元璋一鼓作气挥师渡江,巢湖水师倾所俘敌船全力相助,“乃克采石、取太平(今当涂县)、定金陵(今南京市)”,为明朝之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