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强推国际板弊大于利
A股大跌世界罕见 希望政府重视
经营性现金流恶化 是A股大跌罪魁祸首
下一篇4 2011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现阶段强推国际板弊大于利

 

自今年陆家嘴论坛上监管层大谈国际板后,国内各方对于国际板的争议空前激烈。在我看来,匆忙推出国际板未必是明智之举,理由如下:

第一,国际板推出的时机并不能说成熟

拿2007年上半年和2011年的上半年相比,四年过去了,中国的GDP、政府税收、企业盈利、存贷款余额等指标大多都已翻番,但很不幸,A股市场四年来跌幅超过了25%以上。在市场预期非常不明朗的背景下,说推出国际板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令人费解。直观来看,国际板更可以看成是在给了深圳一个创业板之后,再给上海一个国际板以达到利益平衡。这虽然能获得一些地方政府、外资和部分国际化券商的掌声,但却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更为扑朔迷离。

第二,推出国际板的实质,与其说对外开放,不如说筹码白送

回顾30多年对外开放的口号,初衷是以市场换资金、技术和管理。现在看来,以市场换技术基本是失败的,根基还是要回到自主研发。如果对外无条件地推出国际板,连以市场换资金也就正式失败。当年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也就是中国企业利用本土工业基础、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优势,去开拓和争取国际市场,其对中国经济成长善莫大焉;如今的对外开放,却蜕变成让外国跨国公司长驱直入,不设防无条件地让出国内市场。通俗地说,没有国际板,外资企业在华做生意是要带本钱的,有了国际板,本钱也可以在中国境内筹措了。中国资本市场肯定会逐渐走向对外开放,例如QFII机制就是例证,但国际板本来至少是可以用来和外国政府打交道做交换的重大经济筹码,如今白送,可惜了。

第三,跨国公司在国际板挂牌,并不能说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

就算有些企业在中国多卖罐可乐或者洗发水,并不能加速经济转型、有利于技术创新或者提升国民福利。如果要推国际板,应该以在华有多年连续经营的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应该以有“真功夫”的企业为主,例如波音、空客、GE、西门子等,而不是一些无关主旨无关紧要的外资企业。

第四,对投资者而言,所谓分享跨国公司增长红利恐怕是子虚乌有

相当多的跨国公司早就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市了,如果要到中国A股来上市,必然需要在海外回购股票,然后到中国发行存托凭证CDR。假定某跨国公司在海外回购了10亿美元股票,那么你能相信其在国际板上的融资会少于65亿人民币吗?这些跨国公司未来业绩能否更好增长,恐怕有赖于其多大程度上分享中国增长的红利吧。权衡之下,与其让中国投资者出高价在国际板投资,不如放松资本管制让中国投资者直接走向海外资本市场去弄潮。通俗地说,与其让跨国公司进来实现制度套利,不如让中国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出去体验制度竞争。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钟伟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