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证50的估值已降到10倍、沪深300估值已降到11倍、上证综指平均估值已降到14倍市盈率,已低于或接近于2005年998点和2008年1664点的水准,并属全球股市最低;尽管沪市成交量已持续萎缩到700~800亿元的地量,照理,市场已见“估值底”毋庸置疑。但是,为何市场迟迟走不出底,反而陷入筑底持久战呢?主要是市场至今没能看到“政策底”,反而对现有的股市政策感到极度迷惘。
扩容大跃进是正常合理,还是过度开采?
新兴市场扩容是必须的。但是,人均GDP列世界100位之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股市,仅用了20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股市一二百年的路程,规模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不是罕见的扩容大跃进呢?十年来中国GDP翻两番、货币发行量增五倍,房价涨十倍,CPI成倍增长,而股市仅涨了400点,这正常吗?随着上市公司急速增加,中国的亿万级富翁数量雄踞世界第二,而1.4亿股民却在经济高增长情况下连年亏损,两极分化加剧,这正常吗?金融危机重灾区的美国欧洲股市均已大幅收复了失地,唯经济一枝独秀的中国股市至今在6124点的半山腰下还下陷三四百点,每周扩容8只新股不动摇,AB股的股价还在不断雪崩,这难道也正常吗?凡此表明:这种扩容大跃进已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大大超越了市场的承受能力,问题在于,股市管理层至今不认为扩容过度是股市低迷的原因。
国际板是馅饼还是陷阱?
必须承认,近期A股2850点平台的破位暴跌,以及B股的连续大暴跌,都是“国际板将要推出”的消息直接导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证监会主席讲了“国际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的话之后,迎来了市场一片强烈反对声。本周国务院的表态更耐人寻味,用了“研究建立国际板”一词。这表明,最高决策层并不认同推出国际板的条件已经成熟,而是还需要“研究”。现时推出国际板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我的观点是:第一,并不一概反对建立国际板,而是认为,要按照中央领导人的 “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的一贯主张,先把股市的国内板搞好,再着手国际板。第二,把国内板搞好的标志是:放缓扩容节奏,坚决扼制新股“三高”发行;让股市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营造股市的财富效应,将股指恢复到与GDP同步增长的水平;即便不能像欧美股市和金砖国家那样大部收复金融危机的失地,至少也要像同一个基本面下的港股那样,收复70%以上的失地(即4200点),或再打一个折扣,收复60%的失地(即3600点)。我相信,到那时,广大投资者都会赞成建立国际板。第三,对国际板上市公司不能期望过高,世界500强企业未必有中国企业那样高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比如买80元发行的汇丰控股,还不如买20股估值仅8倍的工行,或买15股估值仅5.9倍的交行。境外企业造大假者也不乏其例,其净资产的评估水分很多,其造假的水平之高、名目之多,靠中国会计师休想查得出来。盲目认为境外企业比中国企业规范,很容易吃药。第四,推出国际板还需考虑对等原则。近期美国证交会明令禁止中国国企去美国上市,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收购兼并行为;中国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地方机构,凡投资美国的股权都无一获利,无不亏损(而外国投资中国的无一不获大利);尤其最近美国制造借口大力打压130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甚至将采取停牌摘牌处理;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投行,开动一切机器,看空中国做空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凭什么迫不及待推出国际板,主动伸出头给别人斩一刀?又何必要在国内货币紧缩下还将真金白银的人民币往外国企业的口里送?第五,关于国际板推出的时机判断。我认为,至少要在通胀回落、货币政策放松、股市重上3000点之后。从时间上看,“研究”至少要3~6个月,交易运行测试至少3个月,开户3个月,那也是明年上半年的事情了。
现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底已经到了,并已倒逼了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进场护盘。关键是一级市场的认购者一定要尽快从迷梦和灾难中清醒过来。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都降到15倍以下了,你们还认购什么新股?须知,国外股市历来是老股比新股吃香,对新股的成长性至少要考验半年以上加以确认,才敢动手。
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