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汽车记忆
漫话六山镜
3上一篇 2011年6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漫话六山镜
□姚治中
 

近期六安城东战国楚墓中发现了一面六山铜镜,直径达27厘米,一些来访的朋友们都以兴奋的心情讨论它的珍贵。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六山镜的发现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皖西地区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弥足珍贵。

铜镜最早出现于中原,逐渐传向南方,战国时,江汉间及淮河流域成为最重要的铸镜基地。据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的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出土楚镜达1000面左右,远超过其他诸侯国的(已出土的)铜镜(如西安仅出土战国铜镜5面,郑州仅2面)。其中湖南长沙出土楚国铜镜即达470多面。皖西地区,寿县在解放前就出土多面楚镜,六安市区,除发现楚镜外,还发现多面西汉铜镜,这次又出土了全国罕见的六山楚镜,一系列发现,从又一角度佐证了皖西地区作为晚楚时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战国中后期,出现了山字镜,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纹饰也越来越多样、繁复、细致,尺寸也越来越大。到了西汉,更出现了多达34字的铭文,有的还镌刻12地支的篆文,整体组合成天圆地方。从春秋到西汉,作为一个整体,可以看出,当时人对铜镜的认识更加成熟,铜镜的功能,绝对不止是照出容貌,梳妆打扮了。

霍山籍学者程如峰先生以为山字形纹饰是中山国(今河北)首创,山字纹铜镜是楚人向中山国学习来的。这个推测尚没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可能有助于我们破解这个谜团。

就从山字着手。反映周秦文字的《尔雅》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仙又与“仚”通,东汉辞书《说文解字》:“仚,人在山上也。”引申为修道之人从山巅腾云驾雾飞上九霄的形象。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及燕昭王都曾派人到海中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据说那里有众多的仙人及长生不老药。山是天地相通的捷径,从战国诸侯王到秦始皇、汉武帝都向往的。所以淮南王刘安升天要选择八公山,与刘安同时的司马相如见到“列仙之儒居山泽间。”苦苦寻觅,为了成仙,都离不开山。

古人不懂光的反射或折射。认为人的精神能够离开肉体而存在与活动,铜镜中的反射就是人的灵魂,照镜子就可看到自己的灵魂。镜子在古人眼中,不仅是梳妆工具,更是沟通灵魂与肉体的工具,沟通灵魂所在的天庭与肉体所在的人间的桥梁。它的作用与地位,就如山一样,至少,当时人们使用镜子,是希望镜子如山那样,使自己更接近灵魂所栖息的那个神仙世界,楚镜中山字纹饰的流行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楚时的山字镜,朦胧地反映出楚人的神仙思想及向往的神仙境界。春秋到西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寿春及其周围地区,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上承春秋战国对神山的向往,下启西汉修炼神仙术之盛行,汉武帝也不例外。寿春及附近地区大批山字镜的出土,特别是罕见的六山镜的出土,凸显了皖西地区晚楚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皖西地区发现的汉镜则以实物证明了楚文化在皖西的传承与发展。

从春秋战国之交的素面镜,战国中后期的山字镜,到西汉的铭文镜,清楚地反映了楚汉时期,古人神仙思想从形成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楚文化(或楚史)成为一门学问始于皖西的考古发现,楚式镜发现的最早地区在淮河中游,一度被称为“淮式镜”,只是后来湖南、湖北发现了更多的楚镜,楚文化的风格开始为学界所明确,才统称为楚式镜。楚镜的典型风格即是山字纹,多年来为学界关注而未得破解。汉镜继承并发展了楚镜的风格,这已是学界的共识,从汉人神仙思想中关于“山”与神仙世界的深层次内涵,可以窥见铜镜中的山字纹,不仅仅是一个山字那么简单,它凝聚了楚人对宇宙与人生的理解与追求,上承春秋战国,下启西汉,是古人修道成仙思想中“神山向往”的标志性艺术形象。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