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让考生写“微博”、“有木有”之类的词语,这说明语文试题考虑到了城乡差距;数学科不少试题都出得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让考生更全面地了解今年高考试题,本报昨天在第一时间邀请了合肥一中、安庆一中两校的特级教师对语文、数学两科试卷进行了点评,也希望对下一届考生有所启发。
语文:试卷比前两年都要容易
合肥一中语文特级教师 王晓平
表达题没有让考生写“微博”
质朴清新主要是表现在选文内容和表达题的情境设计中。如《万贞文先生传》,选文选取了这位万先生少时顽劣异常,后浪子回头,发奋学习,终成一代名家的内容,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导向、美好的情感熏陶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古诗《琅琊溪》,体现的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设题赏析句,清新可人,文气十足。
表达题的两处情境设计,一是教室黑板报,一是师生“电话预约”,质朴真实,既不故弄玄虚,如没有出现“网帖”、“微博”、“有木有”、“给力”,以照顾有城乡差别考生间的公平;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考生在考试中进入情境,从而保证考试的信度和区分度。而且,“电话预约”题考的是口语交际,这是我省新课程考卷相较于其他省市卷的一大特色,三年中,今年的“口语考查”最是到位。
作文题绝不是“老掉牙,土掉渣”
作文题《时间在流逝》,乍一看,不就是说“时间”吗,老掉牙,土掉渣。可“时间”后跟一个“在流逝”陈述,则境界全出。
时间是人类思考的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无论年纪大小都有关于时间的经历与感受,于是所谓写作背景、审题难度、知识储备等等,就像时间老人给每个人每天的24小时一样公平;特别一加上“在流逝”,就一下子把考生带入一个情境、一种思考,或者是某类情绪抒发的触发点上,实际上,也就是把考生带到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的写作状态,剩下的就是考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应该说,这些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为避免题目相同,略有走偏、走怪倾向,相较于这一点,我省今年作文题目可谓返璞归真,其大气自然,不言而喻。
试卷难度比前两年都容易
当然,除了上述特点,这张试卷在围绕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方面,特色还有很多。如在语言文字运用考查中,题目选用的材料和设计的情境既注意到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民生、体育、社会热点时事等广泛领域,也关注到当下国际热点问题,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视野广阔、富有时代性又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整体看来,今年的试卷较前两年,在难度上略有降低,但这种降低不是牺牲试题设计的水平得来的,而是通过材料选取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写作表达更利于学生发挥写作水平获得的。从这点看,标志着我省高考命题水平,在全面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向着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数学: 应用题“贴近生活”
安庆一中数学特级教师 程乐根
整张试卷没有偏题、怪题
试卷遵循《考试大纲》和《考查说明》,紧扣现行高中数学教材,背景公平,注重对基础知识和通性通法的考查,没有偏题、怪题。基础题和中档题所占比例合理,其中文、理试题(1)至(7)、(11)至(13)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属于基础题,这对中学数学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时把基础知识放在首要位置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有利于考生发挥,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纵观整套试卷,既注重对知识的全面考查,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全卷覆盖知识面广,侧重考查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解析几何、数列、不等式等几个核心模块。如理科(14)至(16)、(18)、(19)、(21)题,文科(14)到(17)、(19)、(21)题,全面考查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重点考查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恒等变形、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了《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不少题都让人“耳目一新”
有些试题,如理科(19)题不等式证明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题改变了历年高考试题对不等式知识的考查形式,以考生熟悉的对数函数性质和对数换底公式等基本知识为背景,结合不等式最基本的性质,着重考查了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此题通过两个貌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设问,考查考生观察、判断、猜想、论证等各方面的能力学习。此题通过加强对代数式变形转化能力这一最基本数学能力的考查,对中学数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再如立体几何理科(17)题和文科(19)题考查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以新颖巧妙的截锥体为载体,构建难度适中的情境,从多角度、多方位考查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思想,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
应用题“贴近生活”
试卷中的应用题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以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载体,进一步考查数学素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如文科第(20)题,以某地区粮食需求量为背景,要求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再如理科的第(20)题,以某核电站处理问题为背景,从考生熟悉的概率基础知识到探究人员最佳派出次序进行分层设问,考查概率基础知识和抽象概括能力,考查探究能力、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分类讨论思想、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