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千弟子规 读了《幼学》走天下
2011年5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童蒙读本:
三百千千弟子规 读了《幼学》走天下

朱玉婷/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千百年前的今天,在各地的私塾里随处可见摇头晃脑背诵经文的孩子们。和今天所有对着课本晨读的孩子一样,他们读的也是他们那时候的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三、百、千、千”,耳熟能详。古往今来,传统蒙学启发智慧,砥砺学行,造就了无数优秀人物。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传统蒙学中那些精彩而活泼的元素仍熠熠生辉,吸引着世人的视线。

《三字经》 千古第一奇书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曾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三字经》篇幅不长,全篇仅1044个字,但就是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明朝的吕坤,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清人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

《三字经》最初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即王应麟说、区适子说、黎贞说和陈淳说。其中,认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是《三字经》原作者的看法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百家姓》 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它成书和普及早于《三字经》。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由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千字文》 绝妙文章文采斐然

《千字文》是“三、百、千”中唯一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在古代众多童蒙读物中,其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识字课本,但是被称为“字书”的作品多数已散佚,惟有《急就章》尚存。《千字文》的问世旋即取代了《急就章》而流行于世。

《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 ~549 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梁武帝为了教王族子弟学习书法,命令文学侍从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出了1000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据传,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件事在唐宋两代都有所记载。《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250句,一千个字。通篇首尾连贯,句式排列整齐,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清代褚人获称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家诗》 孩童的文学启蒙著作

《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影响也非常深远。

号称千家诗,《千家诗》实际只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

《千家诗》有好几个版本,南宋诗人刘克庄编过一本《后村千家诗》,另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千家诗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如今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读物。

《弟子规》 封建社会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李毓秀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颜氏家训》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未列显官之位,却因一部《颜氏家训》而享千秋盛名。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自成书以来,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作为家教范本,广为流布,经久不衰。书中提出教育方法和主张,以及培养人才力主“治国有方、营家有道”之实用型新观念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以“明人伦”为宗旨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教育思想。正由于此,历代统治者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以致大肆宣传,广为征引,反复刊刻,历经千余年而不佚,流传至今。

《幼学琼林》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在清朝的嘉靖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

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增广贤文》 “经”的普及本

《增广贤文》也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增广》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古代孩童读经趣谈

私塾是古代孩童读经的圣地。

开学的那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这以后,每日清晨,当学生还睡眼朦胧时就要到校,先得给孔子牌位行叩首礼,然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私塾先生开讲,先前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有的私塾先生只教字的读音,然后讲,学生念、写、背记。这类私塾先生强调念、写、记背,他们认为学生不懂不要紧,只要读的是好书,尽管读,尽管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原来不懂的,会自然而然“悟”出其理,解出其义的。

私塾先生讲经时,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再重新念一遍或几遍。先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学生们学着先生摇头晃脑地放声念。这边晃边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有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每天上新课前,学生得背头一天教的东西。背诵,还得纯熟,最好是滚瓜烂熟。背得不熟,要挨批评;背不下来,要挨罚。轻者罚站;重者,学生要伸出小手来,挨竹板打手心;有时先生用藤条抽你,学生苦不堪言。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很多著名的学者,他们孩童时期都大量背记名著。

私塾还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教学生对“对子”。鲁迅先生的私塾先生寿镜吾出了个上联:“独角兽”,当有的同学以“四眼狗”回对引起哄堂大笑时,鲁迅以“比目鱼”补下联,博得寿老先生的赞扬。又如,六岁的张恨水以“十个石榴”对了老师的上联“九棵韭菜”,对得十分巧妙。

每月逢五之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学生必须交一篇作文。文不拘长短,私塾先生亲自批改,有时还讲评一番。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私塾的读经,有时也是很枯燥的,有时也会引来调皮的学生和私塾先生开玩笑,搞恶作剧。如:把上厕所当做对刻板学习的一种“解放”。学生在念书时提出上厕所,借“上厕所”逃出教室,在厕所里休息,玩耍。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要上厕所,有的学生竟在一个上午“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先生发明抽签轮流上厕所,前一个不回来,后一个就不许去。于是学生之间展开了抽签大战,甚是热门。 张亚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