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则关于“相关文物部门表示,‘鉴宝’节目无权对出土文物进行估价和鉴定,出具的相关证明不具有效性。”的新闻,再次将风靡数年的“鉴宝”节目推到了众人热议的台前。
想当年,中央台的《鉴宝》一出,收视率飙升,有关鉴宝专家、主持人和收藏品真假的话题,时常登上新闻的头条。而各地方台跟风的栏目也层出不穷。节目甚至为了产生“娱乐”效果,以“砸宝贝”来赢得关注。
先说鉴宝的专家。当年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薛翔在台北下榻饭店的厕间,“发现”了一幅明代书画家王宠的“真迹”,并立即向媒体表示,愿意以1万美金买下。 但台北故宫博物院马上澄清,这幅画只是复制品,价值仅100元,真品完好无损地收藏于台北故宫。一时间,薛翔此举在广大收藏爱好者中引发热议,因为薛翔被很多鉴宝类节目聘为鉴宝专家。
可见,所谓的专家有的只是电视节目营造出来的,只会在电视上卖关子,以价格做噱头,给人营造一个虚幻的、一夜暴富的大梦,而不会真正传授观众辨伪知识。而且,他们对“宝物”的价值判断过分迁就市场,“能卖多少钱”决定了它的全部价值。导致了受众在收藏理念上陷入误区,暗示人们拥有“宝贝”就能一夜暴富。
再者,收藏是需要丰富的历史和文物知识支撑。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现在最欠缺的就是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古董。同时,收藏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可很多藏家文化素质并不高,抱着“古董”到处求鉴定、上节目,这并不是热爱收藏的行为,纯粹是妄想通过“淘文物”发财。
因为电视节目具有导向作用,所以,鉴宝类节目不应忽略了文物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收藏的意义所在,它应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和文物常识,培养高雅的趣味情操着手,让普通老百姓“跟着藏品学知识”。古董是值钱的,但它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为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典章制度等提供实物参照的作用。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