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清华园,像冯友兰这样的大师,让我终生难忘”,5月29日,常印佛,这位和钱学森一起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在合肥发出这样的感叹,为什么现在清华的大师级人才越来越少?坦言一生“找矿”的常印佛,现在关心的话题是如何“找人才”。
而在场的清华安徽校友在纷纷发表自己对母校敬意和祝福之外,还特别讲述了很多清华鲜为人知的安徽故事……
“双料院士”坦言大师越来越少
“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课,让我终生难忘”。
常印佛虽学的是地质,但哲学大师的思想也曾深深吸引着他。“那时,清华像这样有造诣的大师还有很多,影响着很多清华人”。和很多清华学子一样,他对当年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感慨万分,特别是对曾给他带来思想启迪的大师们印象深刻。
1931年出生于江苏的常印佛,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提前一年结束清华学习的他,一毕业就来到我省铜陵铜官山进行铜矿勘探工作,并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贡献。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辈子都在“找矿”。常印佛还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双料院士”。
常印佛坦言,随着一些大师们的离去,大师已越来越少,如何继续培养大师级人才,是这位已80岁高龄的清华学子对母校下一个百年的深情期待。
“大师弟子”感慨终生受益匪浅
与常印佛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1951年入学的清华学子钱耕森。“我这一生都感到荣幸的是,我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他给我上的不单单是一门课,而是一口气给我上了三门课”。
这位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说起当年在大师门下求学的经历,依然十分动情,并且至今,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等大师的影响仍让他受益匪浅。就在这个5月,钱耕森撰写的两篇关于清华哲学系的研究文章相继出版,大师风采,学子感怀。
其中一篇文中,钱耕森这样写道:2000年,清华哲学系复建伊始,在短短的10来年中,之所以开局顺利,前途宏大,和他们在继往开来的征途中,切实做到大力弘扬金、冯时代的优秀传统密切不可分。
京东方落户合肥是清华“牵线”
不光是大师的思想在安徽的大地上“绽放”,安徽人的足迹也让清华增彩。在这次清华安徽校友“大聚会”上,不同年代的校友纷纷敞开心扉,讲述了很多清华鲜为人知的安徽故事。
1982年毕业的中科院安徽光电所博导鲍健说,一晃毕业都快30年了,作为一直扎根在安徽的清华学子,最令他自豪的是,他领导的团队生产的产品,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30多个方阵,有20多个都应用了这个来自安徽的产品。
2000年从清华大学材料系毕业的博士王厚亮深有感触,作为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清华不仅让他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还为这个城市的发展搭建了平台。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项目,就是在他的清华大学师长们的积极推动下,才得以落户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