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是公认的天才诗人,他15岁时以安庆文科第一名考取北大,短暂的诗歌创作中,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遗憾的是,正当他诗情迸发的旺盛时期,却在1989年的春天,二十五岁的海子卧轨山海关。关于他的死因,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同事眼里的海子
2011年5月24日,海子中国政法大学的同事孙理波(现在上海做律师)从上海来到合肥,在诗人红土的引见下,我俩见面了。在海子的诗歌中,我早就知道他的名字。他则说2005年我的《海子的诗情人生》出版后他第一时间在上海的书店找到,感受我对他同事的描绘。
我了解最多的是海子的中学时代,孙理波了解最多的是成为诗人的海子。他介绍,海子单纯得像海水,也深邃得像海水。在朦胧诗盛行的时候,他追求自己的诗歌理念。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
海子全心扑进诗歌的写作中,有时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在他卧轨前的一个礼拜,孙理波还碰到他,手中拿一张表,有些不满地说:“评职称也没人通知我。”
海子在昌平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孤独的。孤独地写作,孤独地生活。
海子的死成为诗坛神话
遗憾的是,正当他诗情迸发的旺盛时期,却在1989年的春天,二十五岁的海子卧轨山海关。关于他的死,文坛从不同的层面赋予崇高的意义。
吴晓东、谢凌岚在《诗人之死》中说道:“海子之死逼视我们直面生存的危机感。海子以他的自杀提醒我们:生是需要理由的。当诗人经过痛苦的追索仍旧寻求不到生存的确凿理由时,这一切便转化为死的理由。”
此外,从现实的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失恋说、性格说、殉诗说等等。还有专家从海子的精神状态去解读。厦门大学的高波教授,曾出版专著解读海子。2005年,他写信给我,认为海子存在精神上的问题。我明确告诉他,海子除了写诗歌执着得近乎痴迷外,不存在其他精神上的问题。
海子死因的几种猜测
2009年,海子逝世20周年之际,怀宁召开了海子诗歌研讨会。会后,我与海子诗集整理者、诗人西川就海子的死亡原因进行了沟通。他认为他此前撰文分析的海子死因都有一定依据,主要原因简述如下:
1、性格因素。海子纯洁、简单,在多数情况下,海子性格温顺,像只绵羊一样对待他人。但又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2、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只有诗歌,因而相当封闭。好友骆一禾、西川先后结了婚,与他交往也就少了,但他坚持不结婚。
3、荣誉问题。海子追求自己的诗歌方向,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1988年左右,北京有一个名为“幸存者”的诗歌组织,一次聚会,有人对海子的长诗大加指责,并且说 “此人(指海子)现在是我的朋友,将来会是我的敌人”。海子为此跑到一禾处哭了一通。
4、爱情问题。海子的一个女友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她是海子一生所深爱的人,海子为她写过许多爱情诗,发起疯来一封情书可以写到两万字以上。后来他们分手了,而海子卧轨的前几天,这个女孩回学校看望老师。
孤独地挺进在诗歌的路上
2001年前后,我接触很多海子的高中老师和同学,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了海子的淳朴,更感受到他在诗歌写作上的无比执着。
“诗人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当内心的诗歌定位清晰了,海子孤注一掷行走在冲击太阳诗的路上,轻视自己的身体,经常熬夜,写累了便将脚放在水桶里,朝着心中的王位挺进。决意写出歌德一样的《浮士德》。
诗歌理念上追求体裁的浩大、内容的深邃,这注定了诗人是孤独的、痛苦的。他留恋原始的农耕气息。他的家乡怀宁,自古是经济、文化活跃之地,黄梅戏、徽剧在此发祥。当时代的车轮迫近九十年代时,一大批怀宁人从事商业,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这让海子很困惑。
海子最初试图构建最完美的理想境域,试图营造自己的诗歌太阳城,他要做这个诗歌太阳城里的“王”,他想搬运人类的一切智慧来完成他浩瀚无际的诗歌追求。这是一个超越他飞翔能力的诗歌雄心,加之现实的种种矛盾不断袭来,因无力调和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他发现困难重重,爱诗如命的他不得不对理想作出退让——最悲壮的大退让:“村庄啊,我悲欢离合的小河/现在我要睡了。”
海子的痛苦在于他要太高的飞翔。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属于大地。痛苦绝望的海子只好拖着疲惫的身躯以特殊的方式提前归属故乡的黄土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