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秋季以来,我省遭遇50年来罕见秋冬春连旱。昨日下午,省防指发布新一轮旱情:目前,全省仍有2000万亩面临供水困难或在地农作物受旱,148万亩早稻缺水,少数地方发生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为此,相关部门专家分析,“连旱”或推高粮价,但能否解旱要看“梅雨”是否给力。
旱情: 无降水日数达187天
来自安徽省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秋季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连续8个月降水偏少,其中去年11月,今年1月、3月、4月显著偏少5成以上。2010年10月1日~2011年5月25日,全省平均降水量278毫米,较常年偏少5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有60个市县降水创历史新低。无降水日数187天,也为1961年以来最多。
另外,受持续降雨偏少影响,我省江河水位明显偏低。5月26日8时,长江安庆、芜湖站水位分别为8.05米、4.85米,比常年同期低3.92米、2.97米,比典型干旱年1987年、1994年同期低2到3米。淮河王家坝站水位20.32米,比常年同期低1.49米。近日,受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影响,我省长江干流水位略有回升。
目前,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为112.64亿立方米,淮河以南库塘蓄水为60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平均偏少3成。
影响:粮价上涨似成必然
5月21日至23日,我省发生一次降水过程,由于降雨量有限,库塘蓄水仍然不足,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旱情仍在持续发展,加上油麦茬田泡田陆续开始,夏种供水形势非常严峻。据5月23日统计,全省有近2000万亩在地农作物和水田缺水受旱,个别地方发生临时性人畜饮水困难。
据统计,目前,全省有204.5万人投入抗旱,临时解决38.2万人饮水困难。
这样的大旱会不会推高粮价?会不会让CPI也“跟着往上蹿”?安徽大学金融系教授郑兰祥认为,秋冬春三季连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几乎是全面的,粮食减产已成定局,按照以往的惯例,由减产带来的粮价上涨似乎也是必然趋势。安徽大学经济学教授徐亚平表示,干旱推高通胀、抬高CPI,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也很有道理。因为干旱必然导致一些农产品出现减产、涨价的情况,农产品又属于居民消费的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导到CPI中,从而造成CPI“跟着向上蹿”。
原因:或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说到干旱,首要原因自然是降雨少。长江中下游的水汽由南方的暖湿气流输送,连续性的降水天气通常是由于势均力敌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高空发生激烈碰撞而形成。而据省气候中心副主任徐敏介绍,今年虽然冷空气不断南下,但是西南暖湿气流却常常赖在南边不上来配合,所以从去年秋季开始,北方地区总是因为冷空气频频降温,却降不下雨水,长时间干旱。到了今年,淮北地区、长江流域都缺少降雨,形成了大范围干旱。
西南暖湿气流不能北上,是因为北上的路被阻挡,这是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说到大气环流异常,就不得不提到拉尼娜现象。一般来说,拉尼娜年份,往往会出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这也就导致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缺少了水汽配合,所以长江中下游降雨偏少。”与此同时,徐敏表示,三峡对气候变化影响微乎其微,今年高温来得早,水分挥发更快也是干旱的一个原因,另外干旱和全球变暖趋势也有关系。
预估:旱情或持续到6月初
尽管我省近期下了几场雨,但降雨量不足,水分都被干旱已久的地表吸收了,很难积存下来。徐敏告诉记者:“从目前天气预估来看,月底前,我省不会再有明显降雨,旱情可能将会持续到6月初。”
那么我省究竟啥时才能摆脱旱情呢?“那就只能看梅雨的了!”徐敏表示,根据气象资料记载,我省平均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一旦梅雨到来,肯定会带来大量有效降雨,从而在根本上缓解此次绵延三季的罕见旱情。“不过,现在还不敢说梅雨会如期而至,历史上晚梅、空梅也时有发生。如果出现了空梅,之后进入伏夏,旱情的严重性将会超出我们想象。”
不过,据记者了解,已有外地气象专家对今年梅雨持乐观态度,江苏省的气象专家就明确表示过,今年梅雨期相对往年来说,降雨量和持续时间都比较正常,预计届时,雨水可以大大缓解旱情。中央气象台则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到梅雨期之前的一段时间应该又是晴热少雨,各地还是要加强抗旱,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