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最近几年,国内收藏热不断升温,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就是你买的究竟是真文物,还是假文物?记者连续几日走访广州文昌北路一带的古玩市场发现,如今的古玩交易“陷阱”众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要你能想到的就会有赝品,遍布从低端到高端市场的各个角落,而众多赝品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古玩街日日有人看走眼
5月20日下午3点,广州文昌北路的文昌雅居广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一字排开百余档琳琅满目的“古玩墟”里,挤满了各色“古董”,古玉、碗碟、花瓶、香炉、牙雕、陶器、紫砂、书画……琳琅满目,每天都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玩家前往淘宝、鉴宝。
来这里摆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前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天光墟”,后来固定在文昌雅居的两个广场上。广场上古玩商贩们有其固定的位置,每个格子是一个摊位,大约长1.5米左右,每个摊位每个月收费200元。这个露天古玩市场足有百来个摊位。在这里,玩家成功“捡漏”(便宜买到真货)的兴奋,以及“打眼”(高价买了赝品)的懊恼,每天都在发生着。
记者发现,这个“古玩墟”对面就是源胜玉石工艺街,其实每条小街小巷都有古玩生意!在这里,从大件的青花瓷瓶、绿锈斑斑的青铜器,到色彩斑斓的唐三彩,陶瓷、木器、字画、紫砂壶、寿山石等应有尽有。
古玩收藏中真品到底有多少?前不久,广州曾举办两次不同层次的民间藏品免费鉴定,专家鉴定的万余藏品大约八成为假。专家表示,这大致可以反映出古玩市场的现状。
北魏石像唐三彩成堆批发
据了解,目前赝品市场渐成气候,从生产到流通环节,无一不存在巨大的灰色链条。
其实初来者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的“文物”。在一家经营古玩的小店,门口竟然公开写着:北魏唐代石像大量批发。店里成堆摆放着风格迥异的石像和斑驳缺损的石雕;沾满灰土的陶塑与泛着绿锈的铜像,似乎都饱经历史风霜。经过询问价格,便宜的数千元,最贵的也不过三四万。知情人提醒说:“不懂就不要买,真货是不会摆出来卖。这样交易就是吸引那些看见喜欢就买的外行,真正的珍贵文物买卖,大都是私下熟客交易。”
市场里的大宗交易非常频繁,常常可见只有古玩市场才有的全木制木板车堆着满满的货物在小巷子穿来穿去。这里的瓷器多从江西、福建运来;而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大多数来自于河南、河北、陕西等中原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文物出土频繁,造就可仿造的文物“范本”众多。这些地区仿造历史久远,从业人员众多、“技术”娴熟,且能批量生产,很多时候能以假乱真,连行家都常常上当。
广州少出文物,一般只负责后期“加工”与流通。当赝品生产环节开始批量生产,再经过做旧等后期工序,便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着这些“货源”,绝大多数是去了最低端的市场,包括古玩店、古玩城、地摊和旧货市场,而最高端的市场则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文物拍卖会。
古玩市场行规“不包真假”
据估计,广州的民间收藏人士大约有60万人。当记者试图寻找相关主管部门的时候,却发现这竟然是一个缺乏监管的真空地带。文物部门只管鉴定,对文物的流通则无权管理,而工商管理部门又很难辨别文物的真假。
“懂就买,不懂最好就不买,在古玩市场里‘不包真假’,这确实是自古约定俗成的‘行规’。” 广东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赝品历朝历代都有。高仿在中国是自古有之的一个产业,花小钱买了大宝贝,这叫做‘捡漏’,而花大钱买了赝品,叫做‘打眼’,万一‘打眼’,就看你与卖家当初是如何约定的,诉诸公堂的情形非常罕见。”
黎展华表示,玩收藏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现代一些仿品在质地工艺上,与真品非常神似,除年份不一样外,这样的产品其实也有一定价值,但在交易时就必须标明。如一只仿乾隆花瓶,如标明是“乾隆款”花瓶,一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如果说是乾隆年间的东西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