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胡适、陈独秀等安徽名人不一样的是,潜山人张恨水没有留过学,接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教育。
从《春明外史》初露锋芒到《金粉世家》的大红大紫,再到1930年《啼笑因缘》推出,张恨水在小说界的声誉已无可复加。他的“鸳鸯蝴蝶派”文字,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最走红的。那些佳人才子的旖旎风情、慧心兰质、春梦无痕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演绎了烽火离乱,姻缘聚散的一出出人生悲喜剧。
而张恨水的传奇,得从安徽说起。他虽然在江西南昌出生,可始终认为自己是潜山人,而在他的小说、散文作品里,对故乡的民俗风情,张恨水或进行直接描述,或将其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或回忆。 他起的笔名也有很多是取自安庆,如 “潜山人”、“天柱山人”、“天柱峰旧客”等。
鼓励妹妹报考安庆一中
1915年夏,20岁的张恨水从家乡潜山带些中药材到省城安庆和江南大渡口贩卖。当走到安庆龙门口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即安庆一中前身)时,听到校园内朗朗读书声,不禁驻足观望。
1920 年夏,张恨水在北平《申报》驻京办事处当编辑,有了薪金收入,立即寄回家50元,要大妹张其范到安庆报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在信中还说,这所学校是江淮名校,能考取最好。张其范接到张恨水的信后,在二哥的陪同下到安庆报考省立一师,不料抵达安庆时考试已结束,只得辗转去芜湖考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事后张恨水因大妹未能进入一师而深感遗憾。
从芜湖踏上报业征途
1914年秋,张恨水前往汉口,投奔做编辑的本家叔叔张犀草,在他那里写点小稿填补空白。不久,张恨水结识了安徽芜湖《皖江报》总编辑郝耕仁,郝是前清秀才,对张恨水很欣赏。1919年2月,受郝耕仁的推荐,张恨水来到芜湖,接替了《皖江报》总编辑一职,正式踏上了他的报业旅程。
应该说张恨水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新闻职业的培养。他在《皖江报》担任编辑时,具体工作是每天写两篇短评并编副刊。
当年内地小报,除了几条本埠新闻外,其余都是用剪刀剪辑外地大报。《皖江报》总共有四个编辑,副刊原本也靠剪报而成。但张恨水不愿意依葫芦画瓢,作为初步尝试,他首先把自己的一篇小说《紫玉成烟》在副刊上发表,竟然很得人们的赞扬。于是他又写了一部长篇白话章回小说《南国相思谱》刊于其上。此外他还每日写一小段闲评,又把两个朋友写的笔记一起在副刊上连载。这创先例的举措,使报纸销路激增。
在芜湖工作了几个月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张恨水便辞去《皖江报》之职,去了京城。
故乡演讲引起轰动
1921年,张恨水应邀在《皖江日报》连载长篇讽刺小说《皖江潮》,后被芜湖学生改为话剧公演,这也是张恨水作品首次走上舞台。
而在抗战期间,张恨水还在潜山发表过一次演讲。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之前,张恨水将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从南京撤迁到老家安徽潜山黄岭故居。张恨水应潜山抗日动员委员会之邀,作了题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讲。之后,张恨水又应邀到梅城小学作题为《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演讲,引起了轰动。
在潜山会馆写小说。
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之后,张恨水于同年赴北京,遵循着他一以贯之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信条,一边担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一边写作社会言情小说,食、宿均在潜山会馆内。
1928年,张恨水在潜山会馆里的陋室中奋笔疾书了整整一年,因为那一年他有《春明外史》、《春明新史》、《金粉世家》、《青春之花》、《天上人间》和《剑胆琴心》六部社会言情小说同时在六家报纸上连载,必须日夜赶稿。那段时间每天晚上9点,六家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准时排队等在潜山会馆中张恨水住家的门口,张恨水则低头在稿纸上疾书,每篇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
有一天,张恨水打牌打得忘了交稿的事儿,等到人家前来会馆催要时,他只得左手出牌,右手写稿,来了个“打牌”、“写稿”两不误,算是交了差,成为一大趣闻。
文字中常见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对张恨水的人品及文品的滋养与影响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天柱山雄浑厚重、顶立率性的山品与宽仁坚毅、淳朴务实的民性相融洽的地域环境中所生发出的独特人文历史气象熏陶了张恨水,使他的为人与为文显现出忠厚坚毅,朴素勤俭。
皖江文化提倡勤勉、节俭,重视伦理、教育,鼓励读书,提倡诚信,开拓、创业等进取向上的精神特质对张恨水产生影响,使得他成为一名具有爱国心,富于正义感的作家,而在其作品里的审美取向、皖江文化的隐性传承也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张恨水以文学形式记载了20世纪初皖江地区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也成为后人一种形象的历史文化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