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部分高校为了迎接该省第11届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纷纷出台临时规定: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很好解决;遇到酷似领导的人来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其他一些临时规定中,连叫餐、路上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时常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叫停。(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好一个“警觉敏感”、“酷似领导”的应对秘籍!有了这样的密集提示和“临时读本”,相信这些高校的评估过程,肯定会像经过导演的耳提面命那样,人人发挥最佳潜能,拍出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假大戏”。
迎接文明学校的评估检查,居然想到了礼貌对待“酷似领导者”的防范细节,这实在堪称将“表面文章”做到了一个新高度,创立了一个新标杆。由此倒也揭秘了一个规律,原来领导人物的检查问话,并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而是有行可显、有语可示的。所以,即使听起来明查暗访防不胜防,其实只要掌握了规则、懂得了“机关”,上面来人就能心照不宣地“友情帮衬”,绝不会让迎检的学校弄得太过狼狈和难堪。
福建高校冒出的“酷似演戏”评估检查,显然已经没有了一丁点的“瞒下”意思。而再作思考,大概是连“欺上”也没有多大必要的。道理很简单,既然领导们已把什么时候要来检查、什么内容重点评估的关键信息,都一五一十地提早透露给了学校,说明下面只要不是将有关要求和指令太不当回事情,顺顺利利完成“检查”,高高兴兴通过“评估”,就基本等于预先给准备方服下了一颗“定心丸”。那么,真正被遮在盖里、蒙在鼓里的是谁?当然不是别人,就是不明戏里内情、常常信以为真的社会公众了。
“酷似演戏”的作假检查何以总还搞得像真的一样?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潜在规则。一是兴师动众有利于大造声势标榜业绩,二是程序规整有助于总结宣扬创造模板,三是场面逼真更易于秀出成果、秀来掌声、秀得名利。可以这么说,只要“演戏”的成本收益率远远大于真抓实干,期待这种表演会自我克制和杜绝,恐怕基本是种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