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28日在沪渝启动试点,房产税落地已有百日。“组合拳”作用下,两地住宅市场一手房投资炒作骤然降温。 “三个月征收额不及一套房价”的现实,让人们感到,一边是房产税“阶段性效果”离市场期望有距离;一边是其在全国推广的呼声日高。房产税改革如何进一步顺应期待?“组合拳”又该如何发力?(本报昨日9版报道)
“申城房产税试点已逾百日 ,三个月征收额不及一套房价”,对此,我建议,房产税应改名叫“毛毛雨税”。
税收作为一个经济杠杆,“一头”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另一头”为了缩小过高的贫富差距;而房产税,除了承担“经济杠杆”职能之外,另一大功能是解决老百姓的“住”;一方面,在商品房这一块抑制“投资与投机”,另一方面为加快大规模的保障房产供赢得时间。
以上海20笔税款、每笔5万元计,当地房产税征收总量可能不过百万元; 重庆方面,截至4月底,房产税税收收入70余万元。这种征收方式对于天价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商场如战场”,抓经济工作,抓民生工程,都得“真刀真抢”,在房地产市场上征收连草皮都打不湿的“毛毛雨税”,吓唬不了谁。
面临当下的房地产困局,政府及相关部门并非毫无办法,就看愿不愿或敢不敢向既得利益者开刀。现在,这种“毛毛雨税”据说还要在全国推广开来,我看“且慢”;正确的做法,应该等沪渝这样一些城市改“毛毛雨”为“大到暴雨”,先解除这些特大城市“房地产旱情”以取得实效,再向全国推广房产税也不迟。 倪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