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市场星报》刊登“板车女孩”的事迹,催人泪下!一个从7岁起,就要负起照料高位截瘫父亲的女孩,真是叫人难以置信的事;然而,这却是事实。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拉着瘫痪的父亲去北京、上海看病,凭着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凭着她的意志和精神,感动了社会各界,终于实现了。从这里,笔者看到了大爱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和人性的力量。
女孩十来岁,正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啊!
政府哪里去了?笔者左看右看,两个版的报道,连看两遍,终于看到了女孩黄凤说的一句成人化的语言:“镇里的领导专门在初中门口为我家租了房子”。此举,为她上初中和兼顾照料父亲创造了条件。应该说,这也是政府的一种作为吧,因为,按义务教育法,让所有的孩子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政府应尽的法律义务。除此以外,笔者从报道中未看到政府在此事中其他应有的作为。是记者的疏漏吗?不可能,笔者是记者出身,这类事,记者会想方设法搜集的。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旨在期待政府在“板车女孩”的事情上,有更大的作为。
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三年救灾的成就,这是令世人震惊的三年。笔者想,假如“板车女孩”的事发生在汶川,会是什么样儿?那儿是中外记者汇集的地方,当地政府官员是不会让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把载着瘫痪父亲的板车拉到上海、北京的。假如发生了,会产生什么样的舆论影响?笔者想,不会的。
感谢《市场星报》把“板车女孩”的事迹报道出来了,相信读者看了,会见仁见智。不知道,当地党政官员们,包括村书记、民选的村民委员会主任、镇长书记们、民政局长们、县长书记们,乃至全省的官员们,看了这两个版的报道后会有何感想。
但愿安徽不再出现第二个“板车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