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前去松潘县旅游的游客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就在三千米的高原上竟然坐落着文化迥异的徽州牌坊。我省对口援建四川省松潘县的工作陆续结束,全体援建者带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倾情奉献,告别这片有着三年情结的三千米高原,除了留下俊美的新城之外,还有一座被特别请求的永恒烙印——徽州牌坊。
尊重:刻意回避徽派建筑风格
松潘古称“大唐松州”,至今仍是西部旅游重地。安徽省援建办和当地县政府决定,在老城区重点保护好古城遗址,开发旅游资源。在对当地旅游资源有所了解后,我省援建办特地向省里申请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到当地指导工作。
“既能表现出松潘多民族的特色,又要向外地游人展示这里并不封闭,而是一个充满现代化的‘古城’!虽然松潘新城主要建设单位均为安徽企业,但在这里,你很难看到一座具有徽派风格的建筑。”安徽省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副所长、驻松潘县援建办公室综合组彭新建主任告诉记者,对于松潘县新城建设,援建办公室指挥部煞费苦心。
而为了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我省援建办还特意要求减少徽派建筑的建设。“有时候尊重比改变效果更好。”
友谊:三千米高原上的新牌坊
然而,当记者近日再次前往松潘县的时候,却发现两座规模宏大的徽州牌坊落落大方地坐落在岷江桥头。走近牌坊,只见上面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战高寒,胜天险,岷江无语,见证三个一流。下联是:援项目,建新城,青山有意,铭记川皖情谊。横批是:徽风情韵。
要知道,松潘县是由藏、羌、回、汉、蒙古、满、壮、彝等民族构成,更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特色文化。那么,在此次援建过程中,为什么会留下一座千里之外的徽文化典型代表建筑呢?
援建办人员介绍,这是松潘人民的创意,为的是体现当地人民对安徽援建者鱼水一家亲的感谢之情。据了解,在建设之初,松潘县政府就曾提议,安徽援建不能啥都不留下,至少得留下一个最具特色的徽派建筑。于是,经过商讨最终决定是牌坊。如今,这座高近30米的徽式牌坊已经伫立在岷江支流上,而且还将永远地见证着两地人民的难舍情结。
感恩:请你们再回松潘看一看
“我们永难忘怀,2008年5月12日,山崩地裂、家园摧毁、同胞罹难,那一刻在山河破碎、片片废墟中的深深哀痛。我们永难忘怀,在松潘人民最为艰难的时刻,在抗震救灾最为关键的时刻,安徽人民不惧艰险、千里驰援,与松潘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抗击灾害、重建家园……”日前,中共松潘县委松潘县人民政府特别向我省援建者发来感谢信。
在感谢信中,中共松潘县委松潘县人民政府还表示,安徽人民用满腔大爱、深情厚谊焕发古城生机,用安徽形象、安徽精神擦亮“高原明珠”,这种大爱义举,是松潘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值“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来临之际,松潘7万余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向安徽亲人真诚地道一声感谢!我们诚挚地邀请曾经参与松潘重建的援建者,请你们再回松潘看一看,为今日美丽的松潘见证,为松潘美好的明天祝福。松潘人民殷切期待你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