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食品“尝鲜”中国炒货第一股、鸿路钢构在资本市场“闪亮登场”……股市,早已不是民营企业遥不可及的传说,而只是借力资本市场的“一次盛宴”。而这一切的背后,折射出安徽民企“身板儿”越来越硬。
23万户非公企业“扎根”江淮,实现增加值7000亿元,日益成为安徽经济的“主力军”。而这样一个群体,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同时,又能“顶天立地”?
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心里话”
“说心里话,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
初夏,郭咸红一如既往地不怎么爱说话,但他说的每一句都发自内心。作为池州红森置业董事长,他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没有殷实的家底,全靠自己20多年的艰辛和磨砺,才在池州“混”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有了包括房地产、小额贷款在内的多个产业。
“我的老家在苏北盐城,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穷啊,我没读过多少书……”每当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郭咸红依旧唏嘘不已。“社会是所大学校,实践也能出真知,我想付出总会有回报”。在郭咸红的心里,勤奋是成功最基本的要素,而善于抓住机遇也是郭咸红的“创业之道”。2010年,皖江城市带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刹那间,八百里皖江两岸机声隆隆,到处都成了巨大的工地。郭咸红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投资22000平方米的两幢22层双子楼即将建成,届时池州的旅游地产将再添力量。
“民营企业家有着与生俱来的勤奋、执着和坚韧,民营经济机制也灵活一些,再加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大环境,谁先抓住机遇谁就能成功。”郭咸红说道。
一条曲线背后的“民企脚步”
洽洽食品“尝鲜”中国炒货第一股、鸿路钢构在资本市场“闪亮登场”,加上近期上市的司尔特肥业、顺荣股份、德力玻璃……最近一段时间,多家安徽民企登上股市殿堂,股市上跳跃的安徽“曲线”越多越多。
截至目前,我省华星化工、方圆支承、铜峰电子、江南化工、科大讯飞、鑫龙电器、泰尔重工、长信科技、鼎泰新材、神剑股份、安科生物、荃银高科、盛运股份、精工钢构等非公企业,加上新近上市的5家,我省民营上市企业已经达到19家,占到了全省71家上市公司的近3成。
国元证券高级分析师陈琦也关注到上市皖企中民营“面孔”增多的现象,民营上市的增多正在改变我省上市公司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格局。安徽大学金融系教授徐亚平也认为,上市皖企中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出民企实力的增强和安徽民企的发展。
一组数据也再次印证了安徽民企前行的“脚步”。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中小企业局负责人郝建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010年,全省非公企业达2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万户,这还不包括132万户个体工商户。预计2010年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6万亿,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以上,成为我省经济的主力军”。
一个群体如何“顶天立地”
10多年以后,当英国人胡润谈起自己第一次打造“胡润富豪榜”时,他仍然记得最早结识的安徽富豪是宁国一家民企的“掌门”夏鼎湖。“安徽很多民企做得都相当好,有声有色,而且安徽民企发展的后劲还是很值得期待,特别是国家又出台了有利于安徽皖江发展的新政策。”
但是,胡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谈道,安徽民企普遍缺乏“走出去”的勇气和魄力,将市场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不少企业虽然有高新技术,但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化水平不高,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很大障碍。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佘传奇则分析,安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业是企业发展受制约的主要原因。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拓展。佘传奇告诉记者,产业链的两端分别代表着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而安徽企业则一直所处的加工环节是整个产业链中地位最被动、利润最为微薄的环节。
对于整个安徽省的民营经济群体来说,既要“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又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中科大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认为,安徽民企要善于捕捉市场机会,敢于尝试发展模式,才能将自己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