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梧事件”凸显百姓“知情权”
新闻回顾
2011年2月20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不少读者电话,反映合肥芜湖路上有近百棵法梧树一夜之间莫名“遭殃”,有的被连根拔起,有的已经被“剃了头”。接到读者们的来电后,本报记者当即赶往现场进行调查。
2月21日,本报以《移走法梧树,伤了谁的心》为标题,对法梧被移事件进行了报道,以关注树的去向、关注城市人文情怀的立场报道此事件。
社会影响
本报报道引起社会热议,不少读者表示,有责任感的媒体就应该如此给力,要多多报道民间的声音。
就本报报道,合肥市林园局方面也公开承认工作失误,没有事先公布一切真实的情况,也没有就此取得市民支持。与此同时,本报报道受到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的关注,他以本报报道为例,称“法梧事件”未尊重百姓知情权。他在合肥市政法工作会议中表示,“芜湖路法梧移栽”事件,是因为林园局在办理此事时有疏忽,没有设立公示牌,没有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权”。同时,孙书记还向广大市民保证,树,一棵也没少,只是移栽了。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一定提前让大家知晓。
人物回访
和别的报道新闻当事人有所不同,此次报道的对象是一排法梧树。如今几个月时间过去了,补栽的树成长得如何?
记者日前分别走访了马鞍山路至孝肃桥之间的芜湖路南侧,发现路南补栽的法梧树,虽然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却棵棵挺拔,“站立”在路边。而记者了解到,那些被移走的树,在大蜀山附近,有了更合适的去处,生长虽然受到一定伤害,但是大多健康生长着。
“如果不是你们的报道,后来的树不一定会补栽,老树新树,都应该感谢媒体负责任的舆论监督。”记者在对法梧树回访过程中,一位对此事件一直关注的读者这样说道。
记者 江亚萍/文 倪路/图
车多路堵纠纷不断,怎么办?
新闻回顾
几年的发展,停车难成了有车一族头疼的问题,2月21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走访省城新旧小区,调查小区里的停车乱象。绿化带当停车场、汽车黏上单元门门口和小区广场、消防通道上的禁停警示牌旁停车、小区内车多路堵纠纷不断……甚至有业主横着自己的车,停在四岔路口,其他业主可要如何是好?小区里又怎能没有纠纷?报道见报后,引起了许多业主共鸣,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小区绿地是所有业主共有,不是有车业主私有,无论如何,把车停在绿化带上都不合适。”万绿园小区张先生称,本报调查报道“反映了他的心声”,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再“畏首畏尾”,会出面制止,“城市的绿化本来就少,空气不好,不能把小区里的一点绿色也轧没了。”报道后,许多热心市民向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电话,表达他们的意见。
人物回访
“那个报道我记得啊!”汪先生住在青年西区好几年,眼看着小区里的私家车多了起来,“就感觉小区路上的车子一年比一年多,小区也一年比一年挤。”汪先生称,小区的车位不够,停车难我们都能理解,但停车乱对他造成了很大困扰。”
他说,目前情况下,一次性解决问题,确实不现实,“难度太大”,但每个人都要积极努力。“你们报道的内容中,有些对我有提醒的作用,只有在不断地督促下,问题才能慢慢得到解决,社区也才能变好。” 记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