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指路 10大拥堵路段调查
新闻回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门遭遇堵车对合肥市民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为了给合肥市民出行提供指南,2010年7月26日,本报记者走上街头对50名上班族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者得到的情况,梳理出合肥高峰时段最易堵的10大拥挤路口。《合肥10大拥堵路段调查》一文见报后,引起广大读者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广大读者、交通领域专家、交通广播主播、熟悉合肥市路况的“的哥”等各界人士,纷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建言献策。同时合肥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致电本报表示,将采纳本报调查收集的一些好的建议。
社会影响
合肥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芮峰表示,本报策划报道了合肥市区交通状况,说明本报是个有责任的媒体,没有放弃媒体作为社会观察哨的职责。
芮峰表示,作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是交警责无旁贷的责任。下一步,交警部门将通过市政府道路交通联席会议这个平台,把交警自己无法解决的所谓事故“黑点”和交通“节点”报请市政府道路交通联席会议研究,落实相关部门解决。支队还将在现有道路通行条件下,通过提高交通组织优化工作水平,改善城区道路交通。
人物回访
近日,合肥交警支队副支队长王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区交通状况,合肥交警部门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城区交通资源,促进城区道路畅通有序;另一方面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改进交管工作,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使得城区道路交通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 鲁龙飞
高温策划报道 为民带去“清凉”
新闻回顾
2010年7月5日,本报第一篇高温策划文稿刊发:《记者走进大街小巷,记录合肥夏夜餐饮人的酸甜苦辣》。高温下的合肥夜晚,有什么别样风情?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记者在仍然散发着热浪的深夜,走进合肥大街小巷,为您真实记录夏夜街头餐饮人的生活状况。
社会影响
从2010年7月开始到8月底,持续的高温天气,让合肥市民记忆犹新。本报记者在这两个月内,连续推出关于高温的稿件不下10余篇,每一篇报道都引起广大市民和有关部门广泛关注。
中暑不可小视,怎么预防中暑更加重要。系列报道出来后,大大提高了市民对中暑的认知情况。高温炸弹是什么?其实,它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些日常用品。比如:灭蚊器瓶、老花镜、打火机等,在一定的温度下,它们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为了市民的健康安全着想,本报记者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易发生爆炸的物品,提醒市民严加看管。
人物回访
7月9日下午5点半左右,家住合钢西门的陆阿姨,用喷雾式灭蚊罐“清剿”蚊子时,整个灭蚊罐从底部发生爆裂,把手炸破。如今,记者再次来到她家看到,陆阿姨当时被炸的手已经痊愈。“真没想到,灭蚊罐还会爆炸,另外,看过你们那篇高温爆炸的报道后,才知道原来家里竟然有那么多危险品,从看过报纸后,我就对那些物品谨慎使用了。”陆阿姨说道。 记者 张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