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2011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青年节让我们一起倾听优秀青年的故事
记者 赵莉 文/图
 

优秀的青年创业代表带领1000余农户走上致富路,80后社会调查员让一批批“折翅”少年又开始重新向着理想飞翔……今日是五四青年节,合肥市决定表彰一批先进青年个人和先进集体,其中有140位“优秀团员 ”、70位“优秀团干”、140位“优秀青年志愿者”。在一系列荣誉的背后,他们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辛酸历程,现在就让我们的记者带着您一起来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青年创业代表毕晓雪:

省城葡萄酒的“NO.1”

因为他是一个喜欢浪漫的人,他创办了合肥市大圩葡萄酒有限公司;因为他创办了葡萄酒公司,从此他与浪漫越走越近。他就是农村青年创业的典型代表、省城葡萄酒的“NO.1”、合肥市大圩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晓雪。

一人创业带动千余农户致富

“不瞒您说,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浪漫的人,从上学的时候就对葡萄酒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与葡萄美酒有着不解之缘。”合肥市大圩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晓雪笑着对记者说。

第一次参加工作,毕晓雪还未与葡萄酒结缘,那时他在合肥富达电瓶厂工作,在职三年期间,他学到了不少的社会知识和管理经验,这也为他日后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打下了基础。“2001年,我辞去了电瓶厂的工作,到我向往已久的葡萄酒行业工作,也就是那一年,我来到了山东烟台一家葡萄酒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工作。”毕晓雪回忆着说,2004年他凭着三年多的葡萄酒销售经验,和朋友一起在大圩开办了一家葡萄酒厂,2006年,因为朋友觉得葡萄酒业没有发展潜力选择了退出,他毅然接管了这家葡萄酒厂,并变更了名称,正式成立了合肥市大圩葡萄酒有限公司。

经过这么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个占地150亩的葡萄酒庄园,年产葡萄酒量1200吨、年销售额2600多万元的葡萄酒有限公司,已自主开发了25个品种,并将涉足干白,品种将达30多个。同时,毕晓雪还借助大圩现有的葡萄资源,带动大圩1000余农户致富,让他们对于葡萄原材料的销售再无后顾之忧。

为学技术跑遍全国拜师十余位

提起创业之初的艰难,毕晓雪坦言:“困难是肯定有的,当时一个人开着小面包车来回跑销售,那种辛苦还历历在目。”

因为之前从事的是葡萄酒的销售,所以毕晓雪对于葡萄酒的生产技术则知之甚少。“如果想把公司经营好,自己不是葡萄酒专家,也至少得是半个专家。”为此,毕晓雪可谓是煞费苦心,为了更好地了解葡萄酒加工的技术,他跑了全国多家酒厂,请教了多位葡萄酒专家,并拜了十多位师傅,只求多学一些葡萄酒加工方面的技术。“现在,我不谦虚地说,自己也可以说是半个葡萄酒专家啦!”

采访的间隙,毕晓雪开始向记者传授品酒和辨识知识:“观颜色、闻香味,品口感,如果酒精味很浓,这种葡萄酒就不能购买。因为现在市面上有不少葡萄酒都不纯正,所以如果对品酒略知一二,购买葡萄酒时就会好很多,建议大家到正规的大超市去购买,这样才不易上当受骗。”

期许与葡萄美酒牵手一生

“比如说我们当年固定生产1000瓶葡萄酒,保证质量,存放在酒窖内,销售完毕后就绝不会再拿剩酒来冒充,市民还可以到酒窖内来选高档红酒。”毕晓雪介绍说,2010年底该公司开工建造了大圩葡萄酒庄园,地下酒窖就建在庄园的地下,也将成为省城首家地下酒窖。

未来,在地下酒窖内可以开展一些品酒会、赏酒会等活动,供热爱生活、热爱浪漫,具有一定生活品位的人士前来休闲娱乐。“同时,我们还将在地下酒窖内设置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展出真正的拉菲、卡斯特等名酒。”毕晓雪描绘着,在博物馆内还将展示中外品葡萄酒所用的器具,介绍更多有关葡萄酒文化的各种知识。

“预计明年,地下酒窖和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采访中,毕晓雪已经开始向热爱葡萄酒文化的品位人士们发出了邀请,他对于自己公司的发展也有着一个美好的期许,也注定他将与葡萄美酒牵手一生。

80后社会调查员汪宗亮:

六年义务帮助失足少年

六年间,他用自己的努力去救下挣扎在“悬崖”边的“折翅”少年;帮助一个又一个失足少年重新走向希望的明天……他就是合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志愿社会调查员、今年刚满30周岁的80后青年汪宗亮。

六年不间断调查不计报酬

“应该说,我是合肥市第二批社会调查员中的一位。2005年我偶然看到报纸上团市委和中院在招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调查员,我就报名参加了。”汪宗亮说,他上学的时候学的正是法律专业,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所以当看到这一消息之后,他很自然地报了名。虽然这样的志愿服务不计报酬而且十分辛苦,但是汪宗亮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坚持就坚持了六年。

汪宗亮的本职是庐阳区商务局城隍庙市场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员的职责是,在接受委托后深入到未成年被告人的学校、家庭、社区、工作单位,通过走访家长、学校、邻居、同事、会见被告人等方式展开调查。在法庭上宣读社会调查报告,为法官量刑裁决提供参考。”汪宗亮告诉记者。

这6年,只要有时间,汪宗亮每次都愉快地接受任务,挨家挨户地到和未成年被告人有关的所有单位和部门进行认真调查。调查结束后,汪宗亮每一次都认真、细致地对比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出负责任的社会调查报告,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挽救那些禁不住诱惑而失足的未成年人。

探究犯罪背后是为更好保护

“在我的记忆中,有两个案件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也让我特别感慨!”汪宗亮谈及自己六年的切身体会感慨地说,每一个失足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从多年的未成年人保护实践来看,他认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绝对不是单一的。“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调查,总结出经验教训,让全社会行动起来给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

“有一个系列入室抢劫强奸案,作案者竟是一个16岁的未成年人。”汪宗亮介绍说,调查中他了解到这个未成年人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了,整天在家游手好闲,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的父母主要靠卖菜为生,家人对他也疏于管教,导致他性格怪异。

让汪宗亮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未成年人抢劫案,“大约三年前,我受委托调查一个15岁男孩抢劫的案件。”汪宗亮说,他多次到未成年人家庭、学校、邻居家里走访,调查的结果让他很痛心,这个孩子以前学习很好,就因为父母的不管不顾,加上孩子性格也很内向,最终让他走上了犯罪道路。汪宗亮心痛地说,等到孩子犯罪后,他去接触孩子的父亲时发现,孩子父亲对社会仇恨感很强,还声称等孩子放出来要让孩子去报复社会。经过汪宗亮不断地劝说、教育,最终孩子的父亲放弃了这样的想法,这也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只要能拉回一个失足孩子就有意义

“你会不会一直做下去?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汪宗亮笑笑说:“我从来不觉得这是负担,因为公益行动应当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有一次一位学生需要一辆自行车,而汪宗亮恰巧有一辆自行车放在家里没用,他得知后很自然地将自行车送给了学生。“我做公益的原则就是,我可以尽力而为,细水长流,而不是一次的高调行为之后,就远离公益。”汪宗亮很真诚地说,自己有多大能耐就去做多大的公益,绝不会让自己觉得是负担。

“我的努力毕竟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失足少年都会转变,但只要有一个孩子能变好,以后能回报社会,这份志愿工作就有意义。”汪宗亮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