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考生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剩余的30多天时间?冲刺阶段的复习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知识点应该重点关注?针对考生关心的问题,省城名师昨天传授考生如何踢好“临门一脚”。
物理:关注考纲变化
合肥一六八中学 尹治宝
复习重点
关注考纲微调和变动的部分
1.关注考纲变化 ,建立知识体系
在熟悉《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考纲上的微调和变动的部分,并在复习中落在实处。如新增的光学部分,交流电的产生和电学实验的仪器选取等。在回归课本时,不是读课本,而是打开课本的目录,对每一章节涉及的原理、公式、基本题型、书中演示实验以及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等内容,边写边回忆边反思。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以点挂面。如力与运动部分,可以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等串联一起。基础不好的同学可先借助课本目录回顾知识线索,再对不清楚的部分仔细阅读,一节、一章、一本书看完后再梳理一遍知识结构,后期的重点是把基础搞透,这样在考试中确保70%的基本分不丢。
2.做好查漏补缺
做题是训练能力,复习是巩固效率,做题过程找问题,通过复习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反思,检查有无遗漏,复习要有规律,做题不能停,但不要太多,要多总结,要在做题中把知识串联,以点概面,通过复习做题建立物理运动的模型。如直、曲线运动,天体运动,简谐振动,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等模型。根据题中模型特点,确定解题思路及选定的物理规律,要灵活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及动量关系解题;计算题是物理试卷中的关键题,分值高,读题时先确定题中物理模型,再确定解决这种模型用到的规律和知识。
3.关注课堂,吸取精华
后阶段以讲练为主,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对试卷的评讲,关注如何去建立物理模型,怎样入题,如何分析题,如何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进行迁移。要从教师对典型例题的精讲和分析中,感觉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三类试题的解题方法。课下针对自己的实际,对之前的错题本,及考过的试卷有计划的复习,现在不要再去做太难的题。
4.做到心静、心净
临近高考,大家首先要从心理上平静下来,千万不可慌张,心静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条不紊地做好后期复习,心净才能在复习中排除一切干扰,仔细回忆知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心境好才能有好心情去应对每次模考和进行反思。
迎考建议
临考前应加强解题规范演练
1.调整心态,灵活应对
高考试卷中有易有难,遇到容易题,要认真对待,不可因粗心而丢分。遇到难度较大的题,要保持冷静,分清运动模型,能做多少做多少。把知道的必要公式写到试卷上去,示意图也画上去。
2. 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和顺序
7道单选,按顺序做下去,每题不超过两分钟,一旦两分钟没进展,先跳过去,实验题每题在5分钟之内,计算题每题在10分钟左右,根据时间和难易程度适当舍弃。不要在一题上花太多时间而影响其他答题时间。
3. 答题要规范,字迹要清晰
高考阅卷较严,字要写清楚,不可含糊,计算题要注意规范,文字说明、主要公式、数据、单位,每部分不可缺,每小问之间要隔开一点。
4. 读题慢,审题准,做题快
读题要慢,把握关键字句,会提炼题中隐含条件;审题要准,能根据条件判断要用的物理规律,选准解题方法;做题快,题目清楚后,要尽快理清思路,写出公式,画出示意图,细心完成运算任务。
如有条件,在临考之前,应加强解题规范演练。具体做法:可找最近两年高考试题或老师给了评分标准的试题进行演练,先有意识地按照自己认为规范的格式进行解答,然后再拿出评分标准对照、揣摩,明确哪些是得分点,哪些是自己的失分点,力求把握求解书写的重点所在,做到能全做的题目一分不丢,不能全做的题目争取多拿分。
地理:不能只靠死记硬背
合肥一中 倪虹忠
复习重点
找出问题和不足才能对症下药
有些考生在两轮复习后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每天低效率地看书做题,不惜选择熬夜、疲劳战,换来的是焦急、疲惫、精力差、打瞌睡、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高考犹如战场,考生想打胜仗,需要 “知己知彼”,不仅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真功夫,还要充分了解“对手”,那就是高考的具体要求。
1、认识“自己”,考生需要尽快摸清自己的实力、找出问题和不足,对症下药
考生可以结合《考试说明》给出的考试范围,通过系统梳理、反复锤炼,构建成熟的主干知识网络体系;通过对做过的习题归类,总结相应的答题模式;就错误的答题找出原因,是粗心还是知识缺陷,想出具体解决办法。
2、了解“对手”,考生要清楚高考考查的是综合能力
只死记硬背知识不行,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考生就《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有意识地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体现在具体的审题和答题中。考生一定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运用自己的储备(知识、技能),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阐释地理原理和规律,探究具体的地理问题。
迎考建议
要把最好的状态调整到高考期间
1、回归课本,理清思路
对有些原理概念理解不透的,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掌握不准的,要通过读课本、地图来加以巩固,但并不是要通读课本,自己觉得不熟悉的、不能够理解的内容、平时遗漏的知识、不被重视的知识,要认真看书加以记忆和理解。考生要将所学的地理要素、地理规律和原理统统“落地”(落到特定区域),可结合某个区域,再现大气、地形、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并思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渗透整体性原理和人地关系思想。理清课本知识结构,如气候知识结构包括:因素、要素、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地区、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候评价、气候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等总结规律(地理分布规律、运动规律、变化规律)等。
2、注重技能,提炼方法
考生要能运用心理地图进行简单的地理空间定位,熟练掌握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等各类图表的基本判读技能,对模拟试题中的一些错误深入分析,剖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与答题关键,掌握一些应考策略,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如分析气候特征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定量分析(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和定性分析(季节变化);评价工业的区位因素可从土地、水、原料、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动力、科技、环境等方面进行有利和不利分析。
3、研读考纲,提升能力
《考试说明》是高考指南。高考“能力立意”使命题更加注重情境(材料)、设问能体现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读懂题目所给的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用”、“关键”的信息,切忌不看材料,不依据材料,凭借自己的印象和感觉答题。考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定量的习题进行训练,培养审题的能力,强化答题的技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如审题要读懂题目,清楚题目问什么,给了哪些条件(包括图示信息),将条件与问题建立正确联系,提取信息并进行加工(综合);答题要条理清晰(主要的写在前面,次要的写在后面),表述准确,具有一定逻辑性,书写要规范,可以序号化,要保证卷面整洁,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此外,考生要注意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充足睡眠,保证精力;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放松心情,增强自信。要把最好的状态调整到高考期间,使自己能发挥出最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