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很多人都能哼上这一段黄梅戏,隽永悠长,已经成为安徽形象的“代言人”。而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也以其古老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黄梅戏交相辉映,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实施“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采取了切实举措,推动安徽文化繁荣发展,“徽字招牌”已闪耀在文化的星空。
■黄梅戏为安徽“代言”
过几天,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黄梅戏将亮相文艺演出。这不是黄梅戏第一次给安徽“代言”。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天仙配》、《女驸马》到如今新创作的《徽州女人》、《雷雨》等代表作品,折射出黄梅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
安徽以省黄梅戏剧院和黄梅戏之乡安庆为主力,唱响黄梅戏,并让其走进全国各个城市,既为众多戏迷提供欣赏的舞台,又为黄梅戏的进一步普及发展创造条件。现在民间黄梅戏剧团非常活跃,数十个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演出,使得昔日“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的繁荣局面再度呈现。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些优秀的黄梅戏剧目不断创新改造。《徽州女人》把形体语言作为重要舞台表演手段,实验一种风格化的表现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逆火》调动种种传统的和创新的戏剧手法,使剧情冲突持续不断、高潮迭起、缤纷多姿;《雷雨》以全新的舞台样式、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赢得如潮好评,先后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新时期,黄梅戏在风格追求方面显现出强烈的多样化意识,呈现出再度繁荣的景象。
■花鼓灯舞红“东方芭蕾”
“哐哐,哐呤哐,哐呤哐哐,哐呤哐……”喜庆的鼓点,欢快的舞姿,2008年8月8日,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安徽省杂技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组成的花鼓灯《鼓乡情韵》,从全国13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向世界展示了“东方芭蕾”的神奇魅力。
为了使古老独特的花鼓灯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安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斜。通过奖励机制、补贴机制、社保机制等多种措施建立传承人保护体系,鼓励老艺人带徒传艺。
欢快热烈的花鼓灯,不仅舞红了大江南北,也舞红了宝岛台湾,作为中华文化的使者,还跻身世界舞台,亚、非、欧三大洲数十个国家,都曾留下花鼓灯欢快的鼓点、优美的舞姿。
■安徽文化主打“徽字牌”
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前不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上演的电视剧《新安家族》,贾而好儒的徽商精髓和独具特色的徽州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徽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一直是安徽近年来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记者了解到,我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积极谋划体现地方特色的大型歌舞作品,2006年,省、市合力推出了大型歌舞诗《青铜神圣》;2007年,推出大型安徽民间歌舞音画《皖风徽韵》,从文学意象、艺术结构、舞台样式、舞台手段等方面,对安徽民间歌舞进行全新整合,张扬安徽民间歌舞的艺术价值,已成为具有浓郁徽文化符号的文化名片;2008年,推出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文艺演出“盛世徽风”,通过“徽风徽韵、皖戏皖品、喜乐喜舞”三大板块,展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安徽戏曲的典雅淳厚、淮河歌舞的魅力神韵和江淮儿女奋力崛起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