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出版、皖新传媒成功上市,《万事根本》获得全国性大奖,《第一书记》、《新安家族》在全国受到好评……“十一五”期间,安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事、喜事还真不少。本来不是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安徽却主动出击,催生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安徽现象”。
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年均增长30%以上,进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主动出击“我要改”
曾经诞生了“大包干”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安徽,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也将步子迈得特别大。2003年,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安徽并不在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求发展?安徽,选择了后者。
改革首先从出版发行领域突破,随后,合肥、芜湖、安庆、淮北等市以及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省直演艺院团等单位开始“自主试点”。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攻坚战。”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臧世凯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表明,党委、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五年来,从省里到市县,从党委政府到相关部门,从主管部门领导到改制单位干部职工,做到组织领导、思想工作、政策支持、工作措施“四个到位”,创造了非试点省份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健步向前,释放出无限活力。“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30%以上。
■“文化皖军”齐探索
与试点地区同步推进,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如何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事业单位如何深化改革,增强文化服务能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资金“瓶颈”如何突破?我省大胆探索,敢破常规,敢闯新路,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创造了独特的“安徽现象”。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探索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办报水平“在全国处在第一方阵”;安徽出版集团充分考虑人员利益,平稳推进转企改制,是全国第一家集团组建同时完成转企改制的出版企业;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产权交易方式上大胆创新,建立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是全国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图书发行企业之一。
出版集团、发行集团连续两届蝉联“全国文化企业30强”,安徽卫视覆盖率、收视率居全国前列,华文经贸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进出口公司。
去年,组建演艺集团、广电集团,形成以省属五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企业快速成长的发展格局。省属文化企业经营性资产由改革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近300亿元。
■新兴产业吸引眼球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必须在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上实现新突破。”臧世凯认为,新的文化业态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最具成长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增长极,站在文化产业发展最前沿,催生和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须,也是深化改革的体现。
安徽的动漫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安徽人也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动漫产业发展之路。国内各类动漫会展“风起云涌”,安徽,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动漫产业交易会的口号。突出交易功能的明确定位,吸引了美国华纳兄弟、迪士尼、央视动画、上海文广等国内外动漫巨头前来参会。 2008年、2009年两届盛会共签约330项,成交总额突破110亿元。文化底蕴深厚的江淮大地亮出动漫新名片,成为海内外动漫产业和资本“掘金”的崭新舞台。
惊险的飞越极限,刺激的恐龙危机,梦幻的海洋感受……作为第四代主题公园,芜湖方特世界开园两年来,接待游客36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5亿元,仅次于黄山。其项目整体输出到沙特、伊朗、南非、乌克兰等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往1000亿目标进发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被列入我省重点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每年都被列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发展举措相继出台。
省委、省政府还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文化改革的深化完善期,文化发展的转型跨越期,文化建设的黄金机遇期。“十二五”期间,我省肯定大有可为。我省也提出,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今年3月召开的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到“十二五”末,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走出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