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DV,七位评委“严阵以待”,来自安徽艺术学院的张同学走进房间,开始展示自己的“风采”,并用自己的机智化解了评委提出的难题。展示完毕,评委对张同学的表现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她的得分就出现在考场外的液晶屏幕上了。
你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一场选秀或者招聘现场,而是“动感地带杯”安徽首届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决赛的答辩现场,专家评委和选手就“创意”这个话题过起了招。
最“凑热闹”: 爱在平面视觉“挖”创意
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创意经济研究会、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主办的安徽首届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早在去年12月就“敲响战鼓”,这场大赛似乎本身就是一个创意。
昨日,在大赛决赛现场,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金辉闲下来时向记者数起这届大赛的盛况:71所院校,2455件作品,比预想中多了不少。要问安徽的大学生最喜欢哪方面的创意设计,那肯定非平面视觉设计莫属。
虽然作品所涵盖的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视觉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计算机设计等都是未来创意产业的“领军”,但平面视觉设计却成为大学生“扎堆”发挥创意宝地。
在通过审查的2083件作品中,有1016件都是平面视觉设计项目提交的。
最“包青天”:专家评委场外“口风紧”
昨天,赶着去参加创意设计大赛答辩的不仅有36名来自省内各地的大学生,还有比大学生队伍更庞大的业内权威。
组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风尘仆仆赶来大赛的专家有42位,来自全省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和部分企业。
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专家在答辩之前就已经与36件作品“谋面”,在他们的眼中,首届创意设计大赛有哪些吸引人眼球的作品?
采访42位专家评委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昨天中午刚吃完饭,专家们就在各自项目的答辩室内开始“热身”,不过,当听说记者想采访关于大赛的细节时,专家们显得有点谨慎,并回绝了记者采访。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根据组委会的要求,在评选结果尘埃落定及公示之前,专家对外必须保密。他很骄傲地告诉记者,在他初评过的25副作品中,有4副“闯入”了决赛,但是大赛的作品主题还是显得较为单一,都是环保、健康、生命、毒品、交通安全等老面孔。
最“无微不至”:大到挑“创意”,小到挑“色彩”
专家评委场外一脸严肃,在答辩现场,他们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把加减乘除四个符号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社会想象结合起来,这就是我这个策划的源泉。”来自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滕康洋一脸自信地将自己的系列海报“加减乘除”展示在专家评委面前。
记者仔细看了看他设计的海报,“+”和汽车的方向盘结合在一起,象征着生命安全;“-”和横着的烟囱结合,号召人们减少污染;“×”则是将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拐棍交叉摆放,似乎在唤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加倍关爱;“÷”附着在一根针筒上,意味着毒品等应该彻底远离人们的生活。
在一般人看来,这也许已经算是创意,但是在评委老师的眼中,却还不满足。有评委老师提出了质疑,作为系列海报,对主题的解读不光从整体上看,还应该看个体,“单看其中一张,创意很难表现出来。”
记者注意到,在创意设计大赛的决赛答辩环节,几乎每个评委都变成了爱“挑刺”的人,大到作品跟主题是否有关联,小到不同颜色对主题如何表现。
最“隐秘”:参赛作品堪比高考试卷
2000多件参赛作品,一直“藏”在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监察室里,由专门人员负责监控,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没有见过作品的真面目。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乔德宝讲述了一份作品的参赛之旅,指导老师和参赛大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先提交,学院接受作品后,根据作品的项目、名称等,设置一个流水号,比如平面视觉设计1号、2号……经审查合格,对作品进行随机加密。
“不光分项加密,我们还将作品信息刻成不可改写的光盘,经过加密等技术处理后,才会分赴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接受评审。”乔德宝笑着揭秘,其实,就像是高考试卷一样,全程保证作品的不公开状态。
最“火花”:创意如何“扎根”现实
普通的创意设计大赛多是一种行业类的比赛,如何让参赛作品从大赛走向产业,是组委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记者昨日获悉,我省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6家企业参与本届大赛,他们的目的之一也是从大学生的作品中找寻创意的“身影”,发掘安徽下一批创意人才。
在昨日的决赛答辩现场,很多专家评委也和企业一样,摸索着创意设计的现实之路。 “你的动漫片2.46MB,如果放到网上播放,是不是太大了点?”在动漫设计项目答辩室,一名专家对选手动漫片的现实性表示了质疑。而另一名题材取自真实生活的选手也唤起了不少专家的思考,“生活真实,如何升华到艺术的真实?如何在技术上进行艺术创作?”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创意设计大赛可激发创意创新思维。
记者了解到,六个参赛项目中将分别产生一名一等奖和五名二等奖,再从六名一等奖中遴选出一名特等奖,36个奖项到底花落谁家,近日也将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