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史称古之剧邑,山环水绕,风土清美;历史悠久,人文蔚兴。南陵大米早已名驰省内外。
南陵粮食贸易中心在北门城隍庙、惠民桥至龙汇桥一带。砻坊大都设在东、北门沿河一带,它的业务是为顾客存放稻谷收取存仓费,也代客加工收取加工费,有时也自买自卖。业主多为商人,后来也有官僚及大小地主,本身掌握大量租谷开设砻坊。砻坊业主随着积蓄增多,在四乡购置大量土地,扩充租谷来源。
米粮业作为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一个中转环节,贱买贵卖,层层收取佣金与利息,一些大粮行和砻坊,在青黄不接之际,凭信用给农民高利贷款,到粮食登场时,低价折成粮食收回,剥削程度是惊人的。有些米行、砻坊,当市场销路旺盛、米价陡涨之际,低价突击收购,碾成糙米,运往芜湖。一些经营运输粮食的船户,也趁粮价暴涨之机,下乡低价收购,运芜转卖;他们人为操纵粮价,给农民造成很大的损失。
米市繁荣,民间运输业也应运而兴。内河以木帆船为运输粮食的唯一工具,船只载重不同,大船千担,小船百担,一般载重三五百担之间。
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芜湖沦陷,南陵地处抗日前线,米粮业只为供应军粮和市民口粮,较大的砻坊、米厂,均已关闭。民国33年日伪占据南陵,伪军张昌德包揽一切,连米市生意也派专人管理,将南陵大米源源不断运往芜湖资敌和销售。
民国34年八月,日寇投降,官僚资本家大肆掠夺,对米业尤甚。当时,在芜湖、南陵的官僚资本家及几家银行,大肆收购粮食,垄断米市,致使通货膨涨,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大量游资集中米市盲目投机。特别是民国37年的“八·一三”限价,给米粮业带来深重灾难。按当时限价售出的粮食,几乎无法补进现货,损失不计其数;随之而来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各种摊派,不胜枚举。对米粮时而开运,时而禁运,伪县政府驻兵河下,贿运私放,贪官大捞油水,加之米粮业本身经营混乱,矛盾重重,以致日趋衰落。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