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这次六安战国大型古墓的发现,是我省地区继2009年淮南超级古墓、灵璧大山怪异古墓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为何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古墓频频在我省六安、淮南一带出现?4月20日,记者采访了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宫希成,他向记者解释了这一神奇现象。
2009年,考古人员在开工建设的淮蚌高速公路途经的淮南孔店乡黄庄村,发现一长16米、宽13米巨大的战国时期楚国古墓葬。该墓葬比2007年发掘出土的六安王陵的墓葬还要大,考古人员第一时间认为其是安徽境内发现的第七个“王”。
2010年5月份,在灵璧县已大山腰上,发现一巨大壁画古墓,在其中一正门石块上,还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王”字。但由于考古证据较少,还未最后确定这两大古墓墓主真实身份。
时隔一年,这次在六安,再次发现战国大型古墓,从陪葬品看,墓主身份也十分显赫。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古墓葬,在我省屡屡出现,而发掘确定的“王侯”古墓,大多出现在淮南、六安、蚌埠周边一带。
“史料记载,楚国在战国时期迁都到寿春,而现在六安发现的战国墓葬的所在地,正是当年楚国的地盘。战国初期,楚国灭蔡,目前淮南、六安一带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淮南、六安一带更是成为楚国的核心、心脏之地。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该地区淮河以南属九江郡,也是当时极为繁华地带”。
宫希成向记者介绍,淮南、六安、蚌埠周边一带从遥远的夏、商时代开始,就已经走向繁荣,成为“一线”城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繁华程度更是空前绝后,定都寿春后,处于天子脚下。“其政治地位,决定了这一代达官贵人集中,发现较多、较大贵族古墓也就不足为奇了。”
链接
我省发掘确认的“六大”王侯墓
我省出土的古墓很多,但是目前确认的“大王”级墓葬还是可以细数的。根据介绍,排除一些不确定墓主身份的古墓,记者将我省出土的“王侯墓”梳理了一番。
春秋蔡侯墓
(1955年治淮工程中,在寿县城西门内侧发现)
位于安徽省寿县城西门内侧。出土各类文物584件,有青铜器、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青铜器最多,达486件。
春秋舒国国君墓
(1980年在桐城的九里沟发掘清理)
1980年在桐城的九里沟,人们发掘清理一春秋时期的大墓葬,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墓,墓葬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青铜器,如兵器、鼓座和甬钟等,其中最大的甬钟有一米高。
汉“六安王”刘庆墓
(2006年六安王陵中发现)
2006年,省考古队在六安市三十里铺镇双墩村境内考古勘探时发现两座并列的西汉时期大墓,墓主是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楚幽王墓
(1933年被军阀盗掘)
1933年,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令其驻寿县所部对楚幽王墓彻底挖掘。
这次挖掘,其出土文物甚多,据估计至少有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重要大件有200余件。
淮南王刘安墓
(淮南八公山下)
位于寿县城北五株山东南麓,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吴坤修楷书“汉淮南王墓”碑,墓形为“覆斗式”。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离国国君墓
(2007年蚌埠发掘出土)
2007年,蚌埠双墩一号墓自发掘之日起,因其独特的形制及许多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曾引起社会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出土9个编钟上的铭文显示:墓葬主人就是钟离国国君—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