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七旬党员的执着
2011年4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他叫李坤池,40年如一日,心里总装着别人,被农民称为“老喇叭”
一位农村七旬党员的执着

记者 李尚辉 文/图
 

40多年前,为响应党的号召,他放弃城里优越的生活,回到家乡阜阳,并扎根农村,在村里任职,一干就是28年。

退休后,他离岗不离职,依然发挥自己的余热,10年间,他书写心得150万字,义务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达600多场。

他叫李坤池,一名农民党员,40多年来,他时刻怀着一颗对党忠诚的心,服务父老乡亲,为周围百姓致富和当地的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喇叭”“话匣子”。         

放弃城里生活 扎根农村建设

李坤池原本在省城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生活也很优越,但为了党的号召,他毅然选择了农村,并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1940年,李坤池出生于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胡庙村一个贫农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幼年时期,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8年夏,18岁的李坤池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合肥财贸干部学校。一年后,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安徽省委机关钢厂,任炼钢车间计划统计员,从“泥腿子”变成了“省城干部”。李坤池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书、学习,读书摘抄几乎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

1963年5月,为响应当时我省“三自一包”的号召,李坤池回到了家乡,任三合镇胡庙大队文书。之后,从文书到会计,再到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一干就是28年,直到1991年10月从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

“共产党不仅让我吃饱穿暖,还让我这样穷苦出生的人上了学。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难道还要讲条件吗?”当谈到为什么会选择扎根农村时,李坤池一脸平静地说,回乡后,他唯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能否把工作干好。而这种担心也成了他干好工作的动力。

李坤池告诉记者,他以前的部下有的成了厅级干部,而他却自愿回到了农村,但他对自己的选择一点都不后悔。

抄资料 写心得 向村民宣讲党的政策

4月13日,记者来到三合镇胡庙居委会。李坤池的家位于胡庙居委会街上,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处只有50多平米的砖瓦房。而家中唯一的电器,是镇里为方便他学习送来的电视机。

院子不大,中间的一间是李坤池的“书房”。书房靠南墙摆放着两个档案柜,上层摆满了各类党的书籍和手抄笔记,下层摞满了旧报纸。靠东墙上有一个吊柜,柜子里摆放着墨水和钢笔。在档案柜的前边,放着一张低矮破旧的案板和一个被磨平的木桩,李坤池告诉记者,这就是他每天学习用的办公桌,木桩已有20年了,是他的板凳。

李坤池学习非常有规律,每天学习长达6个小时。每天19:00,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央视《新闻联播》;20:00,翻看各级党报党刊,将重要内容摘抄下来,并写上心得体会;翌日凌晨1:00许,他摘下老花镜,把写好的材料放进资料袋,才肯上床休息。

天一亮,李坤池就带着前一日所学的新知识出发了,走村串户 ,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们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

10多年来,李坤池摘抄资料、书写心得笔记约150万字,义务宣讲党的政策达600多场,受教育党员和农民3万余人。

李坤池的老伴告诉记者,李坤池学起习来废寝忘食,每天的晚饭几乎都是她端到李坤池面前,他才一边吃饭一边看新闻。夜里熬的很晚,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有时催几次,他都不肯睡觉,为了这事他们不知道吵过多少回。

有困难 有矛盾就找李坤池

有困难找警察,而在三合镇胡庙居委会,遇到什么困难,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却是李坤池。

在三合镇政府记者见到了李坤池,他皮肤黝黑、身材瘦削,精神矍铄。他那热情的笑容、直来直去的嗓门,总是令人心生温暖。

“老李确实是一个好人,在我们村很有威望。我家庭条件不好,常年在城里从事装卸工。几年前,我儿子考上了大学,拿到通知书后,全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学费太高,家里实在凑不齐,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时,老李跑到区里,为我儿子争取了补助金,圆了儿子的大学梦。”张士良和李坤池是邻居,提到李坤池,张士良感激不已。

养猪大户崔善林和李坤池是老朋友,有十多年的养猪经历。“从当初养猪到现在,老李没少帮助我。去年年底,因玉米价格上涨,猪场一时资金紧张,老李将自己家中1000多斤玉米送给我,帮我渡过难关。”崔善林感激地说。

东杨庄的村民张明奎和张登奎因为宅基地产生矛盾,双方互不让步,多方调解无效,眼看就要大打出手。李坤池得知后,多次上门调解。张明奎回忆说:“ 李坤池知道这事以后,到我们两家做工作。他做我的工作,从国家政策,邻里关系,甚至说到一句古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通过李坤池的调解,我和另一家达成协议,和好如初。”

“抗旱保苗,他总是第一时间宣传到位;惠农政策落实,他总是走在最前面;培养新党员,他总是带头上党课……胡庙居委会的工作离不开李坤池。”胡庙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刘贺军说,他是接老李的班,也是老李一手培养起来的。

“我把送礼人的名字在广播里公布出来”

在胡庙居委会,大家都比较信任老李,村民们经常围住他,听他讲,并向他请教。大家都知老李是一个不讲情面的人,在工作中更不为私,爱帮别人忙,也正因此,老李在大家心目中威望非常高。

谭金华今年78岁了,曾任过胡庙大队党支部书记,和李坤池搭档10多年。她对李坤池评价说:“老李一身正气,从不贪公家的财务,人家当干部,家里都很殷实,而老李干了几十年的干部,家里就两间房子,而且还是偏房。”

“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讲情面,我干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完全可以把我的两个孩子安排到教师岗位上,但我没有那样做。”李坤池说,他一直感觉愧对两个孩子,为了弥补,在退下来之后,他做过几年的布料批发生意,在街上给孩子一人买了一间门面。

“我当干部期间从没有收过别人的礼,逢年过节时,有村民到我家送礼,被我拒绝后,送礼的人不肯把东西拿回去,第二天我在广播里喊,把送礼人的名字公布出来,并要求其把礼品拿回去,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给我送礼了。”李坤池回忆说。

李坤池说,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平时做点小生意,衣食无忧;老伴身体好,儿女也十分孝顺。更关键的是,他还有能力为党和国家发挥余热……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