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图书消费20年不变”的忧思
公主速成班
“豪华病房” 是特权伤害公益
世界四大奢华名酒
给电脑上封条是“懒政”
校长退出:“去行政化”的一小步
下一篇4 2011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人均图书消费20年不变”的忧思

雷泓霈
 

在一切都迅猛变化的中国,有一项统计数字20年来却几乎没变,那就是人均图书消费量。据报载,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扣除教材、教辅,下同)为5.2册,2009年这一数字为5.6册。20年过去了,人均购书量只增加了不到1/2本。在最近10年来出书种类、销售码洋等指标相继翻番的背景下,这个20年徘徊不前的数字显得格外刺眼。

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不断跨越,而精神文化发展意识、精神文化富翁意识,却未能同步发展。我们强调“经济奔小康”、“发家致富”、“当致富带头人”,文化发展却受到了冷落。

尽管各地有轰轰烈烈的文化行动,推出了诸如“文化消费计划”、“文化周”、“文化行”、“文化节”,试图激活文化市场,可国内文化产业仍“十分贫瘠”。2008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高于15% ,而我国只占2.8% 。甘肃省文化厅梁世俊处长向记者证实:“全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县图书馆十几年没买过一本新书。” 不仅在甘肃,全国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精神文化发展意识的弱化,不仅会造成文化发展沙漠化,更会造成消费型文化大行其道、劣质文化恶性膨胀、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伪科学疯狂抢滩,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精神状态、道德水准乃至文化生态。现在,很多人更喜欢唯利是图、市侩无比、缺乏涵养、素质不高。很多人很有钱,却成了“文化上的穷人、乞丐”,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却不足,幸福感不强。就算是经济发展达到小康水平,这种精神文化的荒漠化和断层需要多少投资才能改善?

笔者认为,应将精神文化发展意识置放到重要位置。首先,政府应改变文化发展鸡肋化的现状,让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一样得到招商引资的重视,让文化复兴、文化产业,成为社会发展点。其次,政府对于文化发展应该舍得投入,大胆投入,将文化发展和消费当做幸福指数发展重要构成,比如对于文化场馆和出版单位,政府应该充分进行财政补贴,让他们得到稳定的市场化生存,强化文化公益性,为群众创造更多物美价廉的文化产品、平价图书影像资料以及物美价廉的文化消费市场。第三,群众自身更应该强化文化发展意识,“许多人吃一顿饭、买一包烟,眼睛都不眨一下,但买一本书却要反复掂量,还是观念有问题。”将文化充电当成生活发展重要构成,当做重要的精神食粮,就像柴米油盐一样,不可或缺,不能缺乏。

也许有人会说:现代人都很忙,谁还有心思去关注文化?这恰恰是一种“发展悖论”。统计显示:中国国民一年的阅读书量是0.7本,而韩国是7本,日本是40本……文化书籍就是无形资产,我们更应多栽培学习型性格,而不是淡忘文化建设。如此,“人均图书消费20年不变”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