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健康安徽
2011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民健身 健康安徽

记者 江锐 张华玮/文 倪路/图
 

“江淮大地正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全民健身、健康安徽’的健身理念已深入人心!”安徽省体育局局长冯潮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了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省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广泛论证、尊重科学、注重实际的基础上,集中精力编制了《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以期在符合安徽省情的情况下,体现体育规律、满足群众的健身意愿。       

全民健身促健康

记者:《实施计划》的出台有什么意义?

冯潮:当前,由于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已成为我省居民常见健康问题,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各种心理疾病发病率明显攀升,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改善健康状况,关键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最经济、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办法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

《实施计划》更加符合安徽省情,规定更加具体和系统,贯彻落实《实施计划》能够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广大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权益,保持社会健康良好秩序,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群众体育是一项大有作为、有大作为的事业。我们担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肩负的责任重大而紧迫。

健身设施在完善

记者:我省体育健身设施目前情况如何?能够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吗?

冯潮:十一五以来,我省建立健全了全省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和体制,加大了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力度。五年来,我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数量和面积显著增加,共建成4000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100个县(区)全民健身广场,9个“雪炭工程”,2123条全民健身路径,1000个省级全民健身示范晨晚练点。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大对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体育设施数量和面积会继续有大的发展。

转变观念寻突破

记者:就我省目前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而言,有什么好办法能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和超越吗?

冯潮:要实现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要求我们不能满足现有成果,坐享其成不可能,因循守旧也没希望,必须要用突破性思维、采取突破性措施实施追赶和超越。我们要建设体育强省,群众体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全民的参与,没有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没有体育强市、体育强县作支撑,建设体育强省就是一句空话。今年我们将积极把“体育创强”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结合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精神文明创评载体,广泛开展体育强县、体育强镇创评活动。通过开展体育创强活动,开创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体育很关键

记者:要实现全民健身目标,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十分重要,《实施计划》对此会做出哪些要求?

冯潮:《实施计划》要求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校园开展“五三三青少年体育行动计划”,即体育组织进校园、体育设施进校园、体育项目进校园、体育队伍进校园、体育竞赛进校园的“五进校园”,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学校“三有”创建,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学生“三走”活动。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应理清各方权责界限,兼顾学校和公众利益。我们将总结、吸收先进经验,建立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体育锻炼有要求

记者:《实施计划》中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人数等方面都有了具体要求,这将如何引导我们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呢?

冯潮:《实施计划》中对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频率——每周不少于3次、活动时间——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强度,以及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都有了要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全民健身,引导科学健身的方式方法。

科学指导保成效

记者:公民参加健身活动需要科学指导,《实施计划》在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冯潮:五年来,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已达32659人。全省已经批准建设了11所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今年将实现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试点在行业机构和县级建设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实施计划》则要求进一步加强我省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