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合肥经济圈”其实不是一个闭合的“圈”,也是动态发展的,早期只有合肥、六安、巢湖,后来加入了淮南、桐城。这不,在蓝皮书中,有人建议,把“圈”再拉大一点,最好让蚌埠和滁州也加入进来。
“合肥经济圈”还不够大
2009年,合肥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为3227.6亿元,仅为中原经济圈总量的1/3,不到武汉经济圈的1/2,长株潭经济圈的69.5%。受经济总量偏小影响,合肥经济圈在国内城市区域发展格局中处于比较次要位置,目前仅处于第四级(潜在的城镇群地区),在中部省份中,合肥经济圈仅与太原城镇群、南昌城市群旗鼓相当,而武汉、长沙、郑州城镇群则分别处于第二级和第三级。
合肥经济圈作为省内开放度最高的城市群,“十一五”以来,对外交流频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同步拓展,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不过,外向开放度和竞争力仍与发达地区有不小差距。
也就是说,合肥经济圈目前其实还并不大,还有进一步长大的可能性。
把蚌埠、滁州“圈”进来
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未来30~50年间,将是中国城市快速发展期。今年全省“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了“合肥经济圈”扩容的趋势,认为随着经济圈辐射效应的不断增强,必将影响到周边蚌埠和滁州的发展,从而拉动皖东皖北的一体化发展,建议将这两个城市也圈进圈内。
其实,早在合肥经济圈才酝酿时,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构建合肥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随着合肥经济圈对内对外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其覆盖和影响的范围将扩大至北到淮南、蚌埠,东到滁州、马鞍山,南到安庆、芜湖、铜陵的更大区域。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合肥经济圈的建设,重要的是提升合肥的核心地位,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