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 首提“社会GDP”概念
2011年4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肥经济圈 首提“社会GDP”概念
“合肥力度”浮出水面,“威力”波及其余四市
记者 沈娟娟 樊立慧
 

合肥经济圈5年的“蜕变”,从“领头羊”合肥这座城市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记者了解到,已经出了两期的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今日将发布第三期报告《合肥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No.3(2010-2011)》。作为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的重要作品之一,这本书也为合肥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思路,今年的新概念就是“社会GDP”。与经济发展的GDP相对的,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教育等被称之为社会GDP,两者同时增长才是让大家满意的。成功打造“合肥速度”,努力转型“合肥力度”,合肥经济圈发展有怎样的评价“标尺”?其余四个市将如何建设?         

一所学校的免费故事

故事回到2008年,合肥经济圈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时,有这样一个远离合肥经济圈地理概念的地方,却也是践行了合肥经济圈的“社会GDP”概念,非常重视教育。

六安市在上海松江区九亭镇兴办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裕安区红星学校,从2008年秋季开始,对全校每位学生免收500元的学费,一学期就免收了32万元,这一举措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肯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合肥经济圈内的五市也都非常重视教育,尤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民办转型政策引起了各方高度重视。

合肥市、桐城市、淮南市财政在教育上的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巢湖市共有52.43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未来,各个市的教育投入也将有增无减,教育资源也会进一步优化。

从“合肥速度”到“合肥力度”

如果合肥经济圈的发展需要一把衡量的标尺,那么从今年起,“合肥速度”将不再是唯一标准,“合肥模式”、“合肥力度”、“合肥绿地”等都将成为经济圈发展的考察对象。

有人说,从全省整体发展的角度考察,合肥经济圈就是安徽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安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经历了5年“蜕变”的合肥经济圈,在经济跑道上跑得“有点快”。从2005年到2010年,生产总值从1855.75亿元增长到4741.2亿元,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2010年圈内人均GDP达2.4万左右,是2005年的2.5倍。

以中心城市合肥为例,合肥增长速度三年来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省会城市的第12位,这就是经济建设中的“合肥速度”。不过,从今年开始,在成功打造了“合肥速度”后,经济增长在慢慢向着社会建设中的“合肥力度”转型。

社会GDP要跟得上经济增长的“步伐”

什么可以称为“合肥力度”?其实,就是在“合肥速度”基础上的高层次需求。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向记者介绍,今年合肥经济圈首提“合肥力度”概念,就是在规划未来经济GDP增长的同时,也把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教育等社会GDP指标进行了量化,努力实现经济GDP和社会GDP的同步增长。

“合肥速度”侧重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合肥力度”侧重社会建设协同化与深刻化,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二者却是一对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

这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成果需要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以人为本,让成果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转化到社会层面的影响。

民生工程是“合肥力度”的一面镜子

社会建设是“合肥力度”的一个重要表现,不可否认的是,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民生工程是目前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

2007年,合肥启动实施12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5.6亿元;2008年投入28亿元,即使是在宏观经济形势尤为严峻的2009年,合肥民生工程投入仍持续增长,达到32亿元。

记者从合肥市民生工程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010年,合肥市累计投入达90多亿元,跟合肥同期GDP、财政收入增速做个比较,民生投入增速远远“跑赢”经济增速。

从教育到就业,从社会保障到收入分配,从医疗卫生到社会管理,广泛而深刻的民生建设就是“合肥力度”的一个最有利例证。

合肥市民享受的,四市也要有

让民生的阳光照到每个领域,合肥的五年大建设直接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合肥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就业和创业,2008年,合肥城乡居民收入首次双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合肥经济圈提出,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合肥经济圈还将逐步实现圈内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合肥市民所享受的社保待遇,六安、巢湖、淮南、桐城四市的百姓也将在社会保障上享受统一政策。

合肥作为中心城市,肩负发挥辐射和带动的责任,通过建立适当的政策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推进五市之间的社保制度协调配合以及社保关系的无缝对接,扩大社会福利设施的覆盖范围,以实现五市、县、街道、乡镇都拥有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从而构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救助及其他相关的救助措施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