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伙在苏丹撑起和平蓝天
“99元”救助一个生命 温暖一个家庭
下一篇4 2011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小伙在苏丹撑起和平蓝天
蚌埠籍维和军人李璐的维和故事
江海 记者 何曙光 文/图
李璐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李璐与苏丹当地儿童合影
李璐与巴基斯坦维和军人合影
 

3月24日,他打起背包离开驻扎了近9个月的苏丹任务区,前往过渡营等待回国;3月28日凌晨5时,他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祖国。他就是曾两赴苏丹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安徽蚌埠籍军人李璐。回忆起自己在苏丹的9个月旅程,他很自豪,因为在那里,正是他们这些身佩中国红、头顶和平蓝的中国军人,为苏丹人民撑起了一片和平的蓝天。    

再回苏丹:一切都在复苏

据了解,应联合国邀请,自2006年5月,中国已先后向苏丹瓦乌维和任务区派遣了3000多名维和军人,李璐这名1978年出生、1997年入伍的四级军士长,参加了首批赴苏丹维和行动。所以,当他作为中国第七批赴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报道员再赴苏丹时,算得上“故地重游”。

苏丹当地时间2010年7月19日,李璐和战友们经过转机后飞抵瓦乌维和任务区。“4年了,这里变了没有?”

途中,大街上携带枪支的人少了,商铺多了,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如雨后春笋从路两旁冒出来,一幢在建的5层楼房“鹤立鸡群”,耸立在茅草房、土房中间。

抵达营区后,4年前一片原始丛林、子弹壳遍地、几块田地里几乎看不到庄稼,如今已经被一座座村寨、田间劳作的人们、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长势喜人的和平景象替代。

面对苏丹:从自给自足开始

李璐再次来到苏丹瓦乌任务区时,遇见的第一个难题:想完成维和任务帮助他人,首先自己得健康活着。

由于无法吃到新鲜蔬菜,许多人口腔溃疡、便秘,甚至患上肠梗塞、阑尾炎等,不得不通过吃维生素补充体内营养。为此,中国维和军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垦荒种菜。有一天,李璐步入餐厅时,发现分餐盘里多了一份新鲜蔬菜,仔细一看,是凉拌空心菜。那顿饭大家都吃得特别香。

吃完饭才想起,这莫不是咱菜地里的?李璐和战友纷纷来到营地东北角,看到小菜园里已是绿油油一片。“从那以后,我们餐桌上不时出现豆角、黄瓜、白菜等,这块自给自足的菜园也有了个极富诗意的名字:绿色之园。”

瓦乌,“架在炉子上的笼屉”,每天气温都在35摄氏度以上,有时甚至高达50多摄氏度;疟疾高发,各类毒虫肆虐……当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后,李璐和战友们为自己维和之路铺平了路。

融入苏丹:被授予荣誉勋章

联苏团二战区营地,被亲切称为“UN”城,面积不大,汇集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1600多名维和人员。李璐和战友们每天都要在各国维和部队营地之间穿梭忙碌:平整场地、构筑工事、维修营房、清理化粪池……

2010年8月13日,值班室接到了巴基斯坦航空连打来的求助电话:“我们的一架直升机引擎盖受损变形,无法安装,影响了正常飞行,请求你们提供帮助!”得到救援指令后,李璐随三人修理小组赶到了机场。在听了手足无措的巴基斯坦维和士兵简要介绍故障情况后,三人修理小组开始对直升机实施“手术”:拆卸、焊接、安装、固定,2个小时后,机舱盖完美复位。巴基斯坦航空连连长陶克中校专程赶到中国维和营区致谢。

肯尼亚运水车深陷沼泽地,中国军人紧急救援;印度营区道路被雨水冲毁,中国军人帮助修护;孟加拉营区板房漏水,中国军人帮助整修……有困难找中国工兵,成为任务区各国友军的共识。

距营区约5公里的巴比拉村是中国维和部队的“军民共建点”,是所有人心中始终牵挂着的贫穷村落,送医送药、捐赠生活用品、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中国维和军人助民爱民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维和军人永远是苏丹人民的好朋友!”是巴比拉村民最常说的一句话。

友谊无国界,真情永远在。李璐和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上至联合国、下至当地民众的一致赞誉:今年2月10日,联苏团举行隆重的授勋仪式,授予李璐和战友们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