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城市,同时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重庆万州将投资10亿元打造“人工大瀑布群”。3月29日和30日,万州区政府称,瀑布改造工程政府不投资。而投资方称,该项目并非人工改造项目,更不会破坏环境。(3月31日《新京报》)
是真的“政府不掏钱”,还是为了应付舆论质疑,先姑且不论——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不掏钱”看上去义正词严,其实并不“理直气壮”。
政府没有投资能说明什么?既不能证明该项工程实施的科学合理性,也难纾缓“是不是破坏环境”的担忧,更难打消“是否建设政绩工程”的质疑。况且,“政府不掏钱”不代表“政府不投入”,由公权力设计、规划和主导引进的对公共资源的商业开发工程,会在政策、行政手续审批上进行大力扶持,这本身就是行政成本的投入。
面对公众的质疑,应该公开并详细加以“释疑”,如果“释疑”不能服众,还有必要召开听证会广泛争取社会意见、建议,并由人大会议进行讨论表决。该建还是不该建,应进行民意征集下的可行性论证,避免决策失误。
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不掏钱”的回应多了一些高高在上的味道。公权力是公共赋予的公权力,公共资源是公权力受公共委托管理的资源,公共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公众社会就有监督和参与的权利、义务。
温总理说过,“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在公共工程或者公共事务中征求民意,一可以防止权力腐败,二可以避免决策失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