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合肥市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流动人口怎样才能服务好、管理好?居民社区应该怎样服务?社会矛盾要如何化于无形?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课题,这“三座大山”都被列入合肥市的创新项目之中。那么,合肥市在破解谜题的探索之旅中,有哪些创新之举?这些做法的实际效果如何,会给合肥百姓带来什么样的便利与实惠呢?昨天下午,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主持召开的城市创新管理工作会议上,一一寻找答案……
流动人口怎么管:“三位一体”有个“12字诀”
“我看到过公安局的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合肥市现有常住人口328万,流动人口120万。流动人口基数大、流动性强,是全国各个城市管理上共同的最大难点。”会上,吴存荣率先把最难啃的“骨头”摆出来,要求创新管理中必须先把流动人口管理好、服务好。“特别是,有很多外来人口同时拥有好几个‘绿卡’,有的是别的城市的居住证,有的还是别的国籍的绿卡。要做好服务与管理,首要的就是完善以人口基数为基础的管理系统。”
那么,合肥市现有的流动人口管理得怎样了呢?会上,合肥市综治办的负责人透露,该市有一个“三位一体”管理体系的“12字诀”:那就是,对流动人口采取 “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有了这三道“紧箍咒”,流动人口信息基本上无一遗漏。
“以证管人”:就是通过办理暂住证,赋予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工商经营、办理驾照三项服务功能,对流动人口实行有效管理。目前,合肥市暂住证办证率已经接近80%。会上消息还称,合肥市拟按照上级部署,计划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流动人口暂住证改居住证的过程。
“以房管人”:即推行等级管理。按承租人员情况对出租屋进行分类,形成“放心户、一般户、重点户”三个管理等级。而且,实行重点户随时回访、一般户定期回访、放心户电话回访的动态跟踪管理。现在,合肥市综治办正在牵头联合市房地产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拟制订出台《合肥市出租屋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已进入了第三轮修改,待成熟完善后,就将报请合肥市政府下发。
“以业管人”:即推行旅馆业信息管理,全市建立了全覆盖的旅馆业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实时登记上传入住人员信息、实时比对在逃人员功能,一旦发现在逃人员信息,15分钟之内就能传到公安局。截至今年2月28日,全市利用旅馆业信息系统,共破获案件953起,抓获逃犯1029人,维护社会平安稳定;推行建筑工地实名管理。2010年初,市综治办牵头市建委、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对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实名登记,填补了全市流动人口信息登记中最大的漏洞,目前已登记近20万人。
社区服务怎么做:信息化打造“15分钟生活圈”
要问社区服务管理怎么求变、求新?来自合肥市民政局的答案是:通过信息化,打造市民“15分钟生活圈”。
记者在会议现场采访时得知,合肥市现有38个街道、362个城市社区、151个农村社区。目前,全市正在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也就是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2011年底,将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在网格的基础上,还将陆续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合肥市计划用2~3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市的“合肥市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到2012年,初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15分钟生活圈”。
社会矛盾怎么化解:“小巷总理”都适合做调解员
与社区服务相类似,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组织网络也正在合肥市“布局”。合肥市司法局的负责人称,该市正在健全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组五级的矛盾化解中心,而全市各领域、各行业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特别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点及区域性组织、行业性组织等人员比较集中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单位和机构,都要建立调解组织。采取公开选聘、民主选举等多种方式,各县(区)根据工作需要和辖区实有人口数,组建相对稳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配备到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
“调解员这个角色,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各个街道的‘小巷总理’。他们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辖区里也最有威信。”末了,吴存荣还要求:“以后,合肥市各级机关新招考应届毕业生做公务员的,都先放到调解一线去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基层,实打实地感受百姓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