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百年两座桥,码头文化岁月造。1911年,淮河大铁桥建材,津浦铁路南段经过珠城蚌埠并通车。随着津浦铁路的全线贯通,蚌埠逐渐发展成为皖北商贸重镇、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100年后的2011年,京沪高速铁路将全线通车并在蚌埠设站,这座城市将从此跨入高铁时代。
100年前,蚌埠从开埠的那一天起,在她所在的码头上,就缔造了表现各异的文化形态。日前,本报记者赶赴蚌埠,来追寻珍珠城当年在码头上创造的文化遗存。
津浦铁路缔造“皖北大商埠”
“北宋南迁,从中原到江南,经过淮河两岸的车马行人,南来北往,都从这里度淮而过,蚌埠出现了最早的河岸埠头,又因为这里产蚌,‘蚌埠’从此出现。”日前,记者在蚌埠市联系上了原蚌埠市社科联主席郭学东,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1912年元月,津浦铁路全线通车,蚌埠开埠,这所被称为“火车拖来的城市”迅速成为当时全省的政治中心。后来,随着淮盐在蚌埠引案,淮河与铁路交会的码头,被号称为“千里长淮第一港”。
“后来,蚌埠的淮河岸边码头不断扩大,从津浦铁路大桥边的老船塘转向由工人开挖的新船塘,自西向东的码头接连排列。由于交通优势特别明显,皖北大商埠就在这里迅速崛起了。”回顾蚌埠的历史,郭学东说,当年的蚌埠,是个千帆云集、桅杆林立的大码头,成千上万的工人在这里转运各类物资,与此同时,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汇并得到发展。
寂寞的“千里淮河第一港”
2011年3月25日,记者顺着一条古街道来到了曾被誉称为“千里淮河第一港”蚌埠港。眼前一片空旷的码头显得有些萧条:码头上的道路已经失修,污水、碎石随地可见。一排排船只相互“挤”在一起,几个船民坐在船头闲聊,一排长约3百米的老仓库已经锈迹斑斑。
“以前这里可热闹了,火车经过这里,轮船经过这里,行人也在这里摆渡,哪像现在这么冷清。”58岁的码头工人王桂利说,自己10岁左右就和母亲在这里的“二号”码头上帮别人拉板车。那个时候,全国的粮食都比较紧缺,但是蚌埠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各个地方的粮食经过,工人们就从船上将货物卸到码头上,再用板车运到城区。
“当时,几乎靠人力,工人们在干活的时候,还不停唱着号子,后来还有人将这个编成民歌。一到干活的时候,码头上全是整齐的声音,可热闹了。”王桂利回忆起当年的“号子”声,禁不住唱了几句。
37岁的船长蔡守根告诉记者,他是继承父亲和爷爷的事业,干起了船运工作。“很小的时候,自己和家人一起将粮食、煤炭送到码头上,码头上还有老艺人在唱梆子戏,特别热闹。”说到这里,蔡守根指着眼前的大石块说,“这些老石头就是码头百年历史的见证。”
码头上的习武风传承至今
从小在码头上长大的蚌埠市武术协会主席龚传仁告诉记者,当年,“打码头”成为当时人们争夺利益的一种主要方式。
“码头的工人们为了争夺码头上的货源,便各自请武术老师来教武,后来演变成为各个门派进行争夺,大家靠武功来征服对方。”据龚传仁回忆,当年,在码头上有三个名声较大的门派:“宋门”、“胡门”、“房门”。其中,宋门的掌门人宋国宾实力最强,专门在码头边开设“拳场”,供工人们习武。
“小时候,我时常能听到各个门派为了争夺生意,靠拳头打码头的事,也看过那些打赢了的,晚上在一起喝酒庆贺的场景。”龚传仁说,后来他也走上了习武之路。
1958年,龚传仁第一次代表安徽参加全国的武术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后来,安徽武术界先后涌现出“雄霸武坛”近八年的全能冠军陈道云,四次获世界太极拳冠军的范雪萍,以及全国“枪王”杜新杰。
据了解,码头当年的习武文化在今天的蚌埠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蚌埠市武术界共有约30个门派,其中由宋国宾创立的“心意六合拳”已经推广到上海、河南等地,几千人热衷练习此拳。
“搬运工会”筹建蚌山小学
为了解决码头工人子弟的就学问题,搬运工人会兴办起教育来,如今,蚌埠市的蚌山小学便是一例。
3月26日,记者来到在1917年建校的“百年名校”蚌山小学。说起学校的历史,老校长陈继龙十分起劲,“1917年春天,码头转运公司的老板看到工人对孩子们读书问题的要求十分迫切,就由津浦铁路搬运工会蚌埠第五分会31个班的老板贺子明、朱海亭、高怀楼等人筹建一所码头工人的子弟小学,后取名为勤民小学。后来,工头们还将生意最好的盐班所得的提成补充到办学经费里来,并聘请了当地有文化的人任教。”陈继龙说,后来勤民小学五次易名,直至1970年定名为今天的蚌山小学。
在校园走访中,现任校长高元新告诉记者,蚌山小学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32年,勤民小学的师生曾多次参与进步运动,他们开展游行活动,走上街头,开展演讲、焚烧日货等活动,当年的学校也是中共长淮特委的地下联络站。”
筹建皖北最大的慈善机构
慈善,如今成为社会一个热点的名词。殊不知,在90年前的蚌埠码头上,就出现过皖北甚至安徽最大的慈善机构——蚌埠红万字会。
据蚌埠学院淮河文化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介绍,1921年秋,皖北遭遇淮河大水,当时的华洋义赈会委托蚌埠警察专局局长马祥斌主持社会救济,他在察看灾情中就动员商家筹资,在蚌埠市国富街中段西侧建立了皖北最大的慈善机构——红万字会。该组织在1930年后的几次水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赈灾义举,除了救济灾民以外,还组织义务掩埋队,料理死亡灾民后事。不仅如此,患病的灾民还可以得到蚌埠一些药店的半价药品。
据了解,该慈善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还创办过教育,成立当时的育慈小学,接受贫困子弟入学。
“珍珠城”迎接高铁新时代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在蚌埠全线铺通。 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先导段上,新一代高速动车组飙出486.1公里时速,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史上的最高纪录。
“随着京沪高铁、合蚌客运专线、京福高铁等即将相继建成,将使铁路客运实现‘公交化’。”蚌埠铁路办事处主任孔兆平告诉记者,京沪高铁全线开通后,从蚌埠乘坐高铁,到南京、到徐州只需半小时,到上海只需1.5小时,到北京、到福州3小时以内。
蚌埠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随着高铁的运行、客流和物流增长,蚌埠区域外向型特征将进一步提升,为该市流通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珍珠城”将成为区域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重要节点。
“高铁新区是蚌埠的重要门户、交通枢纽和城市亮点,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板块,一定要把新区做得完美出色。”在该市高铁新区规划论证会上,蚌埠市委书记陈启涛一番话,充分彰显了该市市委市政府打造现代化高铁新区的战略构想。不仅如此,陈启涛坚信,“崛起的高铁新城将成为未来蚌埠,乃至安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