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入此寺为僧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春,淮北大地爆发瘟疫,朱元璋先后丧了父、母、长兄、次兄,仅剩下了两个姐姐。过了不久,大姐近嫁,二姐远嫁。六亲具断的朱元璋因生活所逼,在邻居汪大婶的建议下,那年九月,入村口的於皇寺当了一名沙弥。
因朱元璋不识字,不懂佛法佛经,不能算是一个正式的和尚。只能干着最下等的扫地、涮瓮等体力活。只可惜那年头天灾严重,寺庙入不敷出,方丈在无奈之下,先后打发了几个小沙弥,朱元璋也在其中。
元顺帝至正五年春,朱元璋带着一箬帽、一木鱼、一瓦钵,外出云游,开始了三年的流浪生活。他南下合肥,西向信阳,北到汝州,东及亳州和颖州,三年的艰苦生活,为以后的戎马生活打下了基础。
后来,朱元璋又回到此寺,过了几年的僧侣生活。
赐名显衣锦还乡之意
朱元璋弃僧从戎以后,“继为王,终为帝”,一直没有忘记於皇寺,总想把它修建起来,但又“恐伤民资”。
罢建中都以后,拆中都宫殿,把材料运至寺内,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召见原寺僧善杞,议建於皇寺事宜。因“旧寺之基,去皇陵甚近,焚修不便”,故移至现今的地址。新建寺成之后,朱元璋赐名大龙兴寺,命善杞老师为开山住持,用来纪念龙兴之地,也借以表达衣锦还乡的意图。
遭焚毁后重建
龙兴寺建后不满60年,便于正统五年(1440年)焚毁。1459年,拆中都城内中书省衙门500余间,依式重建。以后屡毁屡建。
清末民国时期,战乱频繁,龙兴寺多年失修,破烂不堪。康有为到寺游览,感慨不已,曾作《题朱元璋画像》诗:“坏寺颓垣照夕阳,铜锅石碣甚荒凉。龙颜龙准开皇业,终尽僧房劫可伤。”民国年(1942年),对寺进行一次维修。
“文革”初期,龙兴寺又惨遭破坏,第一山碑和龙兴寺碑片石无存,铜佛、菩萨、罗汉等塑像粉身碎骨,朱元璋画像、铸像及众多题诗碑刻,字画散失一空,仅存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六角亭等60余间,龙兴古刹牌楼一座及明代4个铸铜镬、铜钟、铜鼓、明清碑刻等部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