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布衣天子
朱元璋家谱之谜
下一篇4 2011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放牛娃到布衣天子
——朱元璋与凤阳的渊源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句俚语,却是朱元璋不甘于命运安排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他是最贫苦的农民,也是最权威的天子,是最孤苦的游僧,也是最受拥戴的领袖,是最爱民的君主,也是最嗜杀的统治者。他是身上集于种种矛盾的角色,而每个在坊间流传的传说,又给他笼罩上重重传奇的迷雾。

这样一位靠农民起义起家的枭雄,他的起点,是从凤阳开始的。

父辈因贫苦迁徙

朱元璋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这个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这一辈,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别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亲。

元朝初年,朱家在金陵句容,属于淘金户籍,按规定应该为官府淘金纳税。但当地并不出产黄金,朱家要到别处买金向官府交纳赋税。朱初一为官府赋役所困,便舍弃田庐,带着两个孩子迁到泗州盱眙县,就是现在江苏省淮河岸边的盱眙县。朱初一在盱眙曾经置田置产,但朱初一死后家境日益败落,竟至无法为生。

这样,朱五一、朱五四兄弟二人就流落到五河,不久,五一带着全家迁到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落户;五四一家则流落到灵璧、虹县,后来也追随五一到了钟离东乡。朱五一娶刘氏,在盱眙生有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五四娶陈氏,在盱眙生有朱重四和一女。到了钟离后,朱五一又生了朱重五,朱五四在灵璧又生了朱重六,在虹县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朱五四迁往钟离之东乡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按排行叫做朱重八,这就是朱元璋。

亲人相继落葬于凤阳

朱元璋17岁的时候,他的家乡凤阳遭了大灾。先是旱灾,紧接着是蝗灾,过后是瘟疫。父亲、母亲、大哥先后死去,无处掩埋,朱元璋跟他二哥一起去求地主,别人的土地不能让他掩埋,地主对他们是“呼叱昂昂”,但得到地主哥哥的照顾,得到了一块土地,将亲人埋葬在那。这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凤阳西南方向的明皇陵,尽管它现在的面积还不到最初的八十分之一。

据说,朱元璋父母埋葬的时候,情况非常凄惨。“殡无棺椁,体被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没有棺材,埋葬的时候身上盖着件破衣服,拿三尺的黄土掩埋了,没有任何吃的、任何喝的东西给父母供奉。

为了生计迫于出家

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写了他出家的原因:安葬了父母以后,他的家境仍然没有办法解决温饱。二哥年纪不大也没有什么生计,大哥也死了,大嫂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连草木都吃尽了。于是,他对哥哥说,我们就此分手吧。哥哥走了以后,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朱元璋入寺当了和尚。朱元璋在寺庙里头每日做功课,念经书,最重要的是有饭吃。可刚过50天,寺主就把和尚们叫到一起,告诉大家庙里没有吃的了,大家四处云游。从此朱元璋托着一个钵子四处云游,经常“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朱元璋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云游就是3年之久。3年之后,朱元璋又回到了寺庙做和尚,但见识和经历让他的心,有了丝丝的活动。

离开寺庙从戎

朱元璋在寺庙时,小时候一起放过牛的伙伴汤和给他带来一封信。郭子兴起义以后,汤和带着家乡的十几条汉子投了郭子兴军中,汤和想把他请到军中来。朱元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回忆当中有一段话“既忧且惧,无可筹详”,说既担心也害怕,拿不出办法来。

朱元璋就说,我要留下的话红巾军也可能杀我,我出去的话元朝军也可能害我,怎么办呢?他的朋友说,到庙中去算一卦!用珓杯来算,这个珓杯是用竹木做成的一个像杯形的算卦工具。两个杯扔上去,落在地下,扣着是阴,仰着是阳。如果离开可以平安的话,请给我两个阳杯;如果希望我留在这儿,留在这儿也能够平安的话给我一阴一阳杯。但朱元璋投珓杯落下得到两个阴杯,既不让他走,也不让他留。朱元璋盘算第一次不算,再投。他心里还是希望走,一定要得到两个阳杯。再投,又是两个阴杯,朱元璋还不甘心。第三次再投既不阴也不阳,珓杯斜着站着。

朱元璋盘算,莫非让我自己起事?如果是这样,你再给我两个阴杯。朱元璋又投起来,落地一看——两个阴杯。这件事记录在朱元璋自己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当中,这个文章叫做《记梦》。算卦之后朱元璋决定投军,从此离开寺庙,征战数年,直至一统天下。 胡昊 张亚琴/文 王婧莹/图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