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品牌企业越来越多,区域与区域间的餐饮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入,各大菜系已经相互同化、融合。这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餐饮企业的理念及创新机制得到释放,而且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向。从品牌的角度而言,中国餐饮品牌集中在重庆、四川等地。从去年的有关数据来看,中国餐饮前50强企业中有近24%的品牌集中在重庆,四川占8%。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消费者饮食习惯的差异化,造成了目前中国餐饮“水深水浅”现象。
“水深”并不以为发展无序
“水深”不是意味行业发展的无序,餐饮企业数量的多与寡,而是品牌的集中度、产业集团化高,这是各地区餐饮发育程度的标志。 八十年代前我省酒店以国有经济成分占主导,进入九十年代后,民营经济逐渐崭露头角,蜀王、同庆楼、金满楼等一批企业纷纷将安徽餐饮带入一片新天地。如今的安徽餐饮业平均保持在15%~18%的发展速度。
但是安徽餐饮南北文化的差异,各地区餐饮发展不平衡,呈现“玻璃门”现象。芜湖、马鞍山、蚌埠、黄山等地餐饮业发展相对较快,品牌集中度相对较高的餐饮企业仍在合肥。这就给一些地区的餐饮企业似乎树立了“标杆”,部分企业在“内功”还未修炼成熟的情况下匆匆挤入五彩缤纷的合肥餐饮市场,一段时间后最终只能关闭门庭,弃店而泪。
有效机制管理有待加强
安徽餐饮企业其数量足有上万家之众,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我们不但没有欢喜,反而忧心忡忡。2010年相关机构作过统计,2009年度营业额超过1个亿的企业不足10家;从净利润来看,只有3%的企业是在盈利;从品牌的影响力来看,也不足10家。
其实安徽餐饮业处在“浅水“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有效机制的管理与引导。餐饮作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张城市名片,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引导、规范、监督。无序经营的状况势必阻碍城市的发展,将消费者带入误区。
门槛低、专业人才匮乏
餐饮业是个门槛儿低的行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低门槛渐渐抬高,同时将人才有效、合理地“善养”,这是关键的所在。“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现象恐怕是目前餐饮企业老板最担心的事情。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品牌概念的混乱。很多企业都认为自己有一个好品牌,开发新的市场,新的概念性所谓的品牌。其实,真正的品牌是一个综合体,不仅要有独特的理念和术语,还要广大消费者一致认同。目前多数企业只能算是个“名牌”,最终会慢慢寿终正寝。 还有一点就是营销手段的匮乏。无论是企业提供一种产品或是一项服务,营销是关键,产品是基础。我们餐饮企业的营销手段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和惯例,消费者不仅变得麻木,企业管理者也弄了一头雾水。